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在中世紀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大家都記得他的一句名言:“Knowledge is power”,通常譯為“知識是權力”或“知識就是力量”。
在20世紀中葉,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出現了兩個新名詞:“hardware”與“software”,翻譯為“硬件”與“軟件”。
或許是受了這個背景的影響,哈佛大學奈伊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提出了“hard power”與“soft power”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國以軍事強勢來壓制對方,完成國家政策目標;后者是指一國以其制度上、文化上、政策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
近年來,奈伊教授不斷以“軟實力”為題發表評論。特別是去年他為《亞洲華爾街日報》撰寫的《中國軟性實力的崛起》一文,引起各方重視。
奈伊教授指出:硬性實力容易贏得戰爭;但需要軟實力才能獲得持久和平。“軟實力”當然不是“軟弱”,它是實力的形式之一,這種觀點與中國“以柔克剛”的說法相互呼應。
“軟實力”是種能夠影響他人喜好的能力。獨裁國家的領導人習慣使用威脅或直接命令方式;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則常借助說服力。因此,軟性實力的使用是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如果這種領導人具有人格魅力、文化素養、政治主流價值,以及推動具有合法性及道德標竿的政策,那就容易得心應手,創造政績。
“硬實力”通過軍事強迫或經濟利誘,可以擁有支配力——改變他人行為的能力;“軟實力”通過某些示范行為的吸引力,以擁有吸納力——左右他人愿望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二者常相互使用。現任美國國務卿賴斯就說過:弘揚美國的價值不能僅靠劍(硬性實力),還需要靠橄欖枝(軟性實力)。
在人類的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是那些擁有“軟實力”的偉大人物:莎士比亞、牛頓、貝多芬、莫扎特、愛因斯坦;近代中國則出現了孫中山、胡適、鄧小平;他們散發了歷久彌新的智慧光芒,他們對后代子孫永遠充滿了吸引力,他們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文學、音樂、科學、民主思想、改革開放。
1月中旬,筆者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見到了奈伊教授。這位曾經擔任過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及肯尼迪政府學院10年院長的學者,對兩岸形勢如數家珍般地來了一番分析。他說:在當前全球化中,軟實力遠比硬實力更能服人。布什政府已經從伊拉克戰爭中嘗到苦果。美國應對中東伊斯蘭教國家應多展現充滿吸引力的軟性實力,如高等教育、男女平等、宗教自由、人權尊重。另外,“中國希望賺錢,不希望打仗”是對的策略。中國已開始懂得如何加強軟性實力,姚明、功夫電影、孔子研究中心、2008年奧運,都是中國產生吸引力的例子。
(來源: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高希均 2006年08月23日)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