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在15年前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認為基于船堅炮利和經濟力量的“硬實力”固然必不可少,但同時不能或缺的是最誘人和比較省錢省力的“軟實力”,即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手段,使對方自愿對你認同。軟實力的主要來源是文化、價值觀念和政策。
中國的崛起必然要走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一種全新的“崛起型外交”也必然要依賴于軟實力的增強。怎樣讓“軟實力”成為真正的實力,進而推動中國外交實踐有序進行,當是世人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
鄭永年:中國軟實力悄然崛起
一個崛起中的中國一方面已經高度融入世界體系,接受現存體系的規則,另一方面,它也已經根據自己的能力靜悄悄地發展出了和美國不同的軟實力;如果說美國的軟實力反映在意識形態層面的話,中國的軟實力則寓于業已形成的中國國際行為模式之中。
2004年,當中國領導人的足跡踏遍五大洲的時候,敏感的國際問題觀察家驀然發現中國的大國外交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發展國與國之間友好關系的范疇,隱含在中國多姿多彩外交行為中的居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中國的軟實力悄然崛起于國際政治舞臺上了。
中國VS美國
軟實力,這個被國際關系學者視為一個國家能夠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取得成功的東西,似乎一直與中國無緣。至少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國在當今國際舞臺上是沒有什么軟實力可言的。蘇聯解體以后,美國成了世界上的唯一霸權。且不說其無與倫比的基于軍事、經濟之上的硬實力,美國人也對自己擁有的基于民主、自由、人權話語之上的軟實力無比自豪。美籍日裔學者福山當時毫不猶豫地作出過歷史終結的論斷,認為人類歷史到了西方民主政體的階段就戛然而止了。
約瑟夫·奈縱橫美國政學兩界,長期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也曾任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是大名鼎鼎的“接觸中國”政策的始作俑者。冷戰結束后,他致力于研究軟實力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作用。和其他眾多學者和政治人物一樣,他也堅定不移地相信,美國擁有的軟硬實力決定了美國“注定領導世界”。
此類結論似乎下得倉促了一些。隱含在美國獨霸天下這個現象背后的是美國霸權開始腐敗這樣一個事實。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正是因為獨霸天下,美國沒有任何外在的制約力量。于是乎,美國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走單邊主義。單邊主義的傾向開始在克林頓時代。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處理前南斯拉夫問題的方式。不過當時在軍事上美國還是通過現存的軍事政治同盟即北約來解決問題的。與之相配合,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一起推出了“人權高于主權”的理論話語。
“9·11”事件把美國單邊主義推向了一個極端。聯合國不要了,國際組織不要了,多邊主義不要了。只要對美國不利的,就被視為是美國的“敵人”。美國開始唯我獨尊,匆匆組成了一個意愿聯盟,出兵伊拉克。更進一步,美國新保守主義者開始制定“先發制人”的軍事理論和策略,為其單邊主義行為作辯護。
美國的單邊主義對現存世界秩序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一出臺就遭到了很多國家的反對。就連美國的歐洲傳統盟友如法國和德國都站了出來,公開表示反對。更多的國家即使沒有像法、德那樣,也對單邊主義的惡果表示了嚴重擔憂。然而,美國的單邊主義至今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憑借著其舉世無雙的硬實力,美國似乎要通過單邊主義來重新構造世界秩序。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世界各國對美國霸權的越來越甚的懷疑甚至厭惡。世界的前途在哪里?很多人開始把目光轉向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事務上,中國實行的是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策略,在努力加入現存國際秩序的同時,埋頭于內部經濟建設。不過,人們發現,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低姿態”的外交政策并沒有妨礙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與日俱增。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正在走著一條和其他大國不一般的崛起之路,中國的影響力不是源于像那些“中國威脅論”者所說的把經濟實力轉化成為軍事實力,不是來自老式帝國主義的擴張。一個崛起中的中國一方面已經高度融入世界體系,接受現存體系的規則,另一方面,它也已經根據自己的能力靜悄悄地發展出了和美國不同的軟實力。
中國的軟實力在哪里?人們時常把美國的軟實力總結為以民主、自由和人權為基礎的一整套被認為在國際政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意識形態。對中國所擁有的軟實力迄今沒有人總結。中國國內也沒有很多關于軟實力的話語。如果說美國的軟實力反映在意識形態層面的話,中國的軟實力則寓于業已形成的中國國際行為模式之中。簡單地說,中國的軟實力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中國模式”、多邊主義、經濟外交和睦鄰政策。
多邊主義
當美國單邊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中國成了多邊主義的積極倡導者。多邊主義本來就是國際社會認同的國際規則。多邊主義也曾經是美國的大旗。
在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和蘇聯競爭國際空間,在這方面花費力氣不少,F在,美國成了唯一的霸權,就拋棄了這面大旗。不過,多邊主義這面旗幟對國際社會仍然具有很大吸引力,國際社會需要這面旗幟。
中國似乎注定要成為多邊主義的強大推動者。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中國二十多年來的主題。盡管在早期,中國對多邊主義并不熟悉,但深信與國際接軌乃是中國的長遠國家利益所在。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中國努力改革國內舊體制以適應接軌的需要。迄今,中國已經加入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組織。但如果僅以加入國際組織來衡量中國的多邊主義則過于簡單。
近年來,中國不僅是多邊主義的接受者,而且越來越成為多邊主義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上海合作組織、“10+1”和“10+3”機制、朝核六方會談等等都是相當成功的例子。在2004年,中國的這種多邊主義也開始走出亞洲,走向了世界。中國與歐盟的關系甚至與拉美的關系也越來越具有多邊主義色彩。多邊主義把中國帶入國際社會,多邊主義也把中國的影響力帶向世界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