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識”挑戰了誰
“關于中國的研究常常陷入結論在先的分析陷阱,這并不總是意圖不良的錯誤。相反,這些失誤代表著處理一個比歷史上任何社會變化都快的社會時的智力困難。”
中國學者并沒有像中國制造產業一樣輸出“中國知識”和“中國經驗”。事實是,面對中國正在發生的飛速變化,中國學者們正在忙于提出各項政策建議或者跟蹤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未“騰出空閑”總結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驗”期待
3月17日,東京。面對600位日本聽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全球產業競爭力的教授理查德·來斯特講了他的見解。他的學生有一半是外國學生,他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最近以來世界上發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學生們回答,因特網、生物科技、全球化、9.11等不一而足。理查德接下來說:“你們全都錯了!答案是———中國使十幾億人口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消除幾億貧困人口,而這僅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
3月22日,北京。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英國財政部副大臣尼古拉斯·斯特恩,給予了中國高度評價。他把幾百年來的全球化劃分三個階段,分別是:1914年之前為第一階段,稱之為第一個黃金時期;“二戰”—1970年為第二階段,中間經歷了“一戰”、“二戰”的逆轉期;1970年代后期—現在為第三階段,更大范圍的全球化時期。他認為,這一次全球化最重要的不同于前兩個時期的顯著特征,“第一,是中國和印度重新加入全球化;第二,是ICT(信息與通訊技術)革命。這兩點引起全球化的變化遠遠超過歷次全球化的進程。”他認為,這還僅僅是開始。
面對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關于中國的研究如潮水般涌來,各個國家的大學、非政府組織紛紛建立中國研究中心,或者是中國研究項目,在國際會議上“中國議題”成為不能缺少的內容。同時,美、日、歐洲國家甚至亞洲國家以及國際組織,有關中國問題的研究專著、報告正在以批量的速度出版。2002年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花了500萬歐元研究《中國與全球經濟》,總共800頁。但是,與之相比,目前中國專家研究中國經驗的專著引起的世界反響,與它應有的影響顯得那樣不匹配。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工業制造品已經占世界總量的1/5。但是,中國學者并沒有像中國制造產業一樣輸出“中國知識”和“中國經驗”。事實是,面對中國正在發生的飛速變化,中國學者們正在忙于提出各項政策建議或者跟蹤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未“騰出空閑”總結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盡管早已有人說過“中國已經到了該總結自己的經驗的時候了”。
中國的改革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最豐富的實踐,中國有太多的發展經驗教訓和創新有待于中國學者去總結與升華。
(作者:趙憶寧 編輯:王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