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荒漠化防治歷來是人類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生態和社會工程。隨著第二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七星湖成功地落下帷幕,沙漠、科技和新能源等話題再度掀起了人們對于荒漠治理的思考熱潮。作為中國荒漠治理的典型,億利資源集團總裁王文彪也同時讓人分享了億利資源二十年來的治沙經驗,以發展沙產業為主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已然為沙漠地區經濟展示了一種新的發展概念。
荒漠治理迫在眉睫
目前,荒漠化已經威脅到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和二十億人的生活。作為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到國土面積的27.4%。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在論壇期間指出,我國每年因荒漠化損失土壤有機質可折合為2.7億噸化肥。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全國有近億人口常年受荒漠化的影響,并且由于荒漠化所引發的生態危機已導致15%的生物物種瀕臨滅絕。據統計資料分析,2008年我國西部地區人均GDP僅為15937元,相當于東部地區的43%,東西貧富差距在荒漠化的擴展中不斷加大。
在沙漠防治工作機制的實施下,我國的荒漠化治理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荒漠化土地已由上世紀末年均增加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7585平方公里。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在2020年實現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并且明顯改善沙區生態狀況,將是一項需要調動社會力量來參與的長期工作。劉拓也表示,當前我國在荒漠防治工作中的投入只是實際需要的幾十分之一,還遠遠不夠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沙產業拉動新經濟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院士就提出要創建“利用陽光,通過生物,延伸鏈條,依靠科技,對接市場”的沙產業。在他的啟迪與帶動下,如今知識密集型沙產業也正在成為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對此,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副會長郝誠之表示,鄂爾多斯市20多年來的沙漠防治已實現了由植被建設向產業發展的飛躍,逐步形成了絨、肉、乳、藥四大綠色支柱,并已成為“退耕還林、退木還草”工程的新型后續主導產業。
始終立足“綠色循環”的億利資源集團在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更是創出了一種以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建設的產業化治沙模式。特別是為大規模發展生物化工和新能源產業創造了條件。據王文彪介紹,億利資源不僅大范圍播種沙柳來豐富沙生植物資源,更重要的是在億利資源整合綠化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土地的同時,還實施了以沙漠甘草種植加工為主的中藥產業化工程,并建設了庫布其七星湖沙漠旅游景區。如今在通往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途中,億利集團籌建的全長234公里的“穿沙公路”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沙漠腹地里日益增多的點點綠意,更是讓沙漠中利用循環能源所生產的化工產品得以順利輸送到外界。這不僅巧妙地利用了沙漠資源創造經濟效益,也使被動的治沙轉變成主動的沙漠生態構建。
王文彪透露,目前企業所建設的煤矸石發電、PVC生產以及工業廢渣制水泥等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每年已實現節煤250萬噸、節水800萬立方米、節電8000萬度并同時大幅度減少了工業垃圾填埋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七星湖旅游區的年游客流量已達30萬人以上,甘草醫藥產業的銷售收入也已突破30億元。此外沙區十幾萬居民每年僅參與億利資源的生態建設就可以獲得6000多萬元的勞務收入。
而目前我國致力于沙產業開發和荒漠化的工作也并非僅僅局限于身處沙區的企業,北京仁創科技集團便是以風積沙為研究對象,在精密鑄造、石油開采、雨水收集與污水處理、建材住宅以及沙漠治理五大領域構建了工業型沙產業。其總裁秦升義表示,我國發展沙產業具有豐富的原料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而錢學森曾預言的“沙產業將成為人類第六次產業革命”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也變成了可以實現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