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今天上午,陜西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在西安開幕。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省人民努力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使陜西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快向上發展的勢頭。
袁純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各項工作取得令人鼓舞成績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堅定信心,奮力拼搏,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向上發展的勢頭。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8186.65億元,增長13.6%;完成財政總收入1389.5億元,增長25.8%;城鎮新增就業38.8萬人,登記失業率3.94%;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以上,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
袁純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一年來,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把抓工業作為保增長的重中之重 16戶企業銷售收入超百億
針對工業增速急劇下滑的嚴峻局面,及時出臺了16條措施,落實專項資金15億元,全力以赴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自2月份止跌后逐月攀升,主要工業品產量持續增加。大企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省屬企業銷售收入增長29.9%,全省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達到16戶,增加了3戶,其中延長集團突破800億元、煤化和有色集團分別突破300億元。1-11月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較上半年提高28.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達14.8%。
切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 完成投資6553億元
先后與十多家國家商業銀行和央企達成了3000多億元信貸投放和8000億元項目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有效引導了社會投入。全年安排省級重點項目334個,其中新開工69個,有23個提前開工,資金到位、在建項目、工程進度均創歷年最好水平。在建高速公路2350公里,新增通車里程304公里,總里程達2770公里,繼續保持西部領先。在建鐵路2600公里,其中6天內開工了5個項目,新增里程460公里,總投資千億元以上。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53億元,增長35.1%。
不失時機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出臺12個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出臺了12個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壯大產業集群、發揮科技支撐作用、開展質量興省活動等重大舉措,在應對危機中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起步迅速,已形成2000噸微電子級多晶硅和600兆瓦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產能。建筑業實現增加值733.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95%,增長26.1%。文化、會展、物流、金融等產業加速成長,長安銀行、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和天地旅游創業投資企業正式運營,延安革命紀念館、法門寺文化景區、大唐不夜城、關中民俗博物院等重點項目相繼落成。咸陽機場、榆林機場旅客吞吐量增幅分別為全國十大機場第一和支線機場第一,咸陽機場已進入世界百強機場行列。旅游接待量突破1.1億人次,總收入達768億元,分別增長25.8%和26.5%,其中,入境游145萬人次,增長15.4%。第三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36.9%增加到37.7%,提高0.8個百分點。知識產權申請量突破1.5萬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47.8%,科技創新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明顯增強。
努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統籌城鄉發展邁出了新步伐
通過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以及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和建設百個工業集中區、百個重點鎮,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預計總產1200萬噸。果業、蔬菜、畜牧業的規模與效益同步提升,蘋果總產805萬噸,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20.1%、14.9%和12.9%。重點鎮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陸續開工,縣域工業集中區開工項目441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7億元,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隨著縣域經濟活力的增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統籌城鄉發展邁出了新步伐。
進一步促進三大區域協調發展 陜南增速高于全省水平
制定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意見,編制完成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落實推動西安高新區創建世界一流園區的政策措施,支持關中率先發展。制定陜南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破解陜南突破發展的路徑與模式難題,繼續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去年陜南三市經濟平均增長速度達14.6%,高于全省水平。以建設國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為契機,支持陜北加大資源轉化力度,去年陜北新開工和奠基重大項目17個、投資總額2300億元,投產重大項目9個,特別是一期投資186億美元的神華陶氏榆林煤炭綜合利用項目正式奠基,將為陜北跨越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繼續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
關停小火電38.3萬千瓦,淘汰小水泥落后產能506萬噸,關閉了所有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建成和新開工污水處理廠50個。繼續加強“一山兩水一基地”環境整治力度,以植樹造林、板塊綠化為抓手推動生態建設向縱深發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44平方公里,造林綠化490.3萬畝,在渭河堤岸植樹387萬株。渭河潼關出境斷面水質由劣五類改善為五類,漢丹江出境水質分別保持二類和三類標準。預計全省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同比削減9.56%和4.23%,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0個市的市區空氣質量良好天數全部突破300天。其中西安創304天新高,安康達到362天。
多措并舉激活城鄉消費需求
增加對“三農”和教育、衛生、就業等領域的投入,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標準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強了群眾購買力。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提升流通設施水平的建設項目,精心組織“家電下鄉”和舉辦展會等促銷活動,促進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0億元,增長19.7%,尤為可喜的是農村消費潛力得到釋放,縣及縣以下零售總額增長19.4%。
深入推進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 民生八大工程共投入403.7億元
民生八大工程共投入403.7億元,比上年增加73億元,除實施完成原定項目外,又開辟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廣大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一是群眾關心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解決。60萬人實現脫貧,近40萬戶群眾通過災后重建、農民安居和保障性住房工程改善了住房條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8萬公里、增開農村客運線路733條、投放通村客運車輛3000輛,特別是解決了25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其中延安提前三年完成改水任務,當地群眾從此告別了千百年來吃水難的歷史。二是社會保障標準提高、覆蓋面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427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和報銷比例分別提高2個和5個百分點,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助分別提高30元和20元、人數增加到83.6萬人和206萬人,五保戶供養標準由1640元提高到1856元。三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完成目標任務的129.6%,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0萬人,比計劃超出60萬人。四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在鞏固中完善,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竣工面積342萬平方米,“蛋奶工程”受惠學生達158萬,以重點學科建設為著力點的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1.57萬個并開展了藥品“三統一”試點,出臺了5項獎勵扶助計劃生育家庭的新政策,免費為202萬65歲以上老人和570萬農村育齡婦女查體查病,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提前三年實現全省覆蓋,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緩解。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國慶六十周年系列重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保衛延安》、《大秦嶺》等一批大戲大作走向全國,在全國率先完成田野文物普查工作,我省運動員在全運會取得了9金6銀的歷史最好成績。五是災后恢復重建進展順利,40個受災縣累計完成投資212億元,農村災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城鎮居民住房重建已完成67%,4個重災縣的教育、衛生項目70%已完工。這里,我們特別要對大力援建陜西的天津市表示衷心感謝。
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
加快國有企業戰略重組步伐,鋼鐵、醫藥、煤炭行業整合重組取得階段性成果,有色集團、秦川機床和西飛公司成功并購了加拿大、英國和奧地利的相關企業。繼續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新增私營企業2.91萬戶、個體工商戶9.6萬戶。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基本完成39個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醫藥衛生和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在推進醫療保障、醫療體系、公共服務三項改革的同時,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省級文化單位事轉企工作基本完成,演藝、電影、電視和廣播產業集團掛牌。改進財政產業性資金投入方式,加快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努力為保增長提供資金支持。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實際利用外資15.11億美元、省外資金1510億元,分別增長10.3%和65.8%。
不斷強化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的監督。共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地方性法規草案10件,制定或修訂政府規章6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211件,代表和委員的滿意度明顯提高。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省市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縣級機構改革全面啟動。健全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暢通信訪渠道,一批突出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保持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全年未發生重特大事故。深入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政府機關的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袁純清說,過去的一年,困難前所未有,壓力空前巨大,取得這樣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在省委領導下果斷出手、主動應對的結果,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結果,是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結果。
在談到2010年陜西經濟發展目標時,袁純清說,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左右,財政總收入增長15%,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同比均削減3%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
袁純清說,需要說明的是,今年的經濟增長指標,是綜合考慮了發展的需要與可能后確定的。這個目標有利于保持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于促進就業和維護穩定。這是一個自加壓力、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
袁純清說,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重大機遇,著眼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把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作為新的發展理念,把加快資源轉化和壯大新興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把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把加快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把統籌城鄉發展和三大區域協調發展作為長期方針,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把確保生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作為第一責任,全力做好十項工作。
陜西今年要做好的十項工作是:
(一)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確保工業經濟持續增長
(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保持固定資產投資的強勁增勢
(四)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提高“三農”發展水平
(五)以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和重點鎮建設為引領,加快全省城鎮化進程
(六)努力擴大市場需求,增強消費對增長的拉動作用
(七)搞好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八)深入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九)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活力
(十)積極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工作,為我省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來源: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記者 馬烈) 編輯:鄧京荊 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