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創新資源整合不夠、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不高、企業“接球”能力不強、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不多……打破這些制約科技創新的“瓶頸”,南京拿出了實招。
昨天,南京科技創新20條“新政”出臺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在寧或即將來寧創新創業的各類人才,將從“新政”中得到哪些實惠?“新政”出臺將給南京帶來什么?
“這是近年來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政策導向最突出、配套最完整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相關部門負責人昨天稱,“新政”的出臺有望最大限度激發全市各類創新資源活力,為把南京打造成“特別能創新”城市“推波助瀾”。
構筑人才集聚高地 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瓶頸】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產業化一線高端人才都不多
我市有在校學生70多萬,每年畢業大學生20多萬,各類科技人才70多萬,可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產業化一線的高端人才卻很缺乏。
資源豐厚,卻缺人才。相關部門負責人分析這一尷尬現狀時坦言,與國內一些城市相比,南京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力度還不夠大,創新創業環境的營造還需要下功夫。
【對策】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免費租房,住房3年后優惠出售給個人
“優才計劃”、“三年三個10億計劃”、“南京海外人才藍卡”制度……最近一兩年,為吸引國內外各類人才,南京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未來3年,南京將全面實施“紫金人才計劃”,著力構建政策優勢突出、服務環境一流、創業氛圍濃厚、與產業發展相契合的人才集聚高地。
本次20條“新政”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首次對人才公寓的建設、租住和購買做出詳細規定:未來3年,我市將每年建設300—500套人才公寓,專門提供給來我市創業創新的專業人才申請租房入住。其中,對把握國際產業趨勢、帶動南京重點產業取得重大突破的世界頂尖人才提供120—150平方米的住房,對突破關鍵技術、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領軍人才提供100平方米住房,上述住房3年內免收租金。對部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由政府、單位給予租房補貼,住房3年后可優惠出售給人才個人;首次購房的給予一定年限的個人所得稅額度的補貼,對頂尖人才和領軍人才按前3年個人所得稅額給予購房補貼。
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帶著項目來寧的,給予世界頂尖人才300—500萬元資助,給予領軍人才100—200萬元資助;對各類緊缺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擇優給予50—100萬元項目資助。此外,我市還將優先推薦引進人才領銜實施的科技項目申報國家、省科技計劃,并繼續完善“南京海外人才藍卡”制度,建立南京海外專家特聘制度等。
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真金白銀”給補貼
【瓶頸】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只有40%
在寧高校、院所每年應用成果轉化率約為70%,但本地轉化率只有40%左右。南京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未能真正體現“近水樓臺先得月”。
上月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市領導明確指出:“這說明我們在體制、政策、環境、服務上還存在不少有待改進之處。”
【對策】科技成果承諾在我市轉化,最高補貼1000萬元;3年內給予部分稅收優惠政策
在20條新政中,“承諾科技成果優先在我市轉化”字樣多次出現。兌現這一承諾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將得到“真金白銀”的資助和補貼。
新政明確:對新建和引進符合我市“4+8+8”產業應用方向,且承諾其成果在我市轉化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給予最高500萬元資助,對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實現升級的給予300萬元資助;對在寧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符合我市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的研發機構,并承諾其研究成果優先在我市轉化,專業人員規模達到200人以上的,分階段安排500萬元建設補助;對圍繞“4+8+8”產業承擔《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重大科技專項的單位,其核心成果在我市轉化與產業化的,按國家財政資助額1:0.5的比例配套,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業購買或成果單位自行在寧實現產業化的項目,從項目實施3年內,每年因科技成果轉化而產生的新增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由財政給予補助,用于企業技術研發投入。
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重獎高校院所科技招商
【瓶頸】全市只有1/3工業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
南京有各類高校61所(含部隊),科研院所500多家,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省部級以上重點試驗室86個,科教文化資源在全國處于第一方陣。
然而,與得天獨厚的科教資源不相稱的是,全市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投入的不到80%,進行產學研合作的只占三分之一,大部分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投入力度不大。
【對策】企業牽頭制訂國際標準,獎200萬;高校院所科技招商大項目,獎100萬
20條新政中,與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達8條之多,不少企業和高校院所感嘆:“南京扶持科技創新,這次捧出了‘真金白銀’?!?/p>
新政規定:企業開發或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扶持重大專利新產品產業化項目,3年內形成較大規模經濟效益的,給予一次性資助100萬元;企業牽頭制訂國際、國家標準,一次性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企業新承擔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次性獎勵100萬元;企業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科技成果在我市應用的,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補助;對全市年度軟件業務收入首次超過10億元、5億元、1億元的軟件企業,分別給予企業經營團隊100萬元、50萬元、10萬元獎勵;對國際服務外包骨干企業給予分檔獎勵,按企業員工人數和企業國際服務外包收入,給予1000萬元至200萬元不等的獎勵;對新增達百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的高科技企業集團,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新增稅收市留成部分1年全額補助、2年減半補助,用于企業研發投入。對新認定的成長型科技企業,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補助;高校、科研院所圍繞新興產業以科技成果、專利技術進行科技招商,吸引投資者(企業)轉化科技成果,來寧投資5000萬元(含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給予高校、科研院所不低于100萬元的獎勵。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