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中華民族、五千余載,神農炎帝、是我始祖……我等子孫、祭告祖先,重農固本、薪火相傳——” 4月2日,在北京著名的古建先農壇舉行了“祭先農 植五谷 播撒文明在北京”清明節祭先農活動。20多名北京高校留學生和宣武區青少年齊聚于此,在民俗專家的帶領下一同朗誦祭文、行祭農禮、識五谷、種五谷,學習傳統的古代祭農禮儀,中外文化交流共同體驗低碳生活方式。
參加此次活動的100多名宣武青少年和居民代表都以步行的低碳方式抵達活動現場,高校留學生也是統一乘車前往以減少碳排放。活動內容更是以種植五谷、放風箏這些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零排放的方式,讓大家體驗如何低碳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在先農壇的蒼松翠柏和雕梁畫棟的掩映下,北京高校留學生和宣武的青少年一起莊嚴肅立于壇臺上,朝神廚方向三鞠躬齊聲恭讀祭文,以及擊鼓鳴金、敬獻祭品、放飛鴿子、放風箏等傳統清明活動。
據專家介紹,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視農為本,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到了明清兩代,祭農已經成為了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農壇舉行隆重的儀式,祭祀先農神并在傳說中的“一畝三分地”上,親自進行耕種,以示對農業的高度重視。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現代都市人一方面享受著農業帶來的實惠和成果,另一方面卻淡化了重農、愛農的意識,傳統祭農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而在此次活動中,青少年們在園林專家的指導下學習農耕知識,識別農業器械,嘗試播種五谷。5位農藝專家各帶領一個小分隊,種植一種谷類。試種的同學十分興奮地表示:“以前自然課也種過土豆、花籽,但是沒種過五谷,也不知道五谷是哪五谷,今天能在以前皇帝祭先農的地方親手種,真是太有意思了!”
來源:中國日報社(北京版 秦仲維)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