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日舉行的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臺灣經濟學者劉大年用“高速公路”這一名詞,來形容他心目中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他說,借助這條“高速公路”,兩岸產業將可開拓更大市場,共同增強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ECFA剛剛簽署,雖然還有待正式生效后付諸實施,但兩岸產業界已迫不及待地開始謀劃如何在“ECFA時代”加速雙向合作的步伐。面對新形勢、新課題、新機遇,由國共兩黨有關方面共同舉辦的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聚焦“加強新興產業合作,提升兩岸競爭力”的主題,契合了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客觀需求,為兩岸產業界搭建起集思廣益、共繪藍圖的“會商圓桌”。
與會的兩岸經濟學者和業界領軍人物的共識之一是,ECFA為兩岸聯手實現產業升級、合力開拓產業藍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將目光投向了兩岸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前景。
中共中央臺辦特邀嘉賓張國寶在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去年,臺灣推出了生物科技、觀光旅游、綠色能源、醫療保健、精致農業和文化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規劃。今年,大陸即將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兩岸將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聚焦在新興產業,這給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了新的重大機遇。
在其后進行演講的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特邀嘉賓林圣忠也表示,兩岸產業界在ECFA框架下,借由合作發展新興產業可共同完成產業升級轉型,從而提升兩岸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他還提出,希望以新思維規劃建立兩岸在新興產業領域的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動實現“兩岸新興產業合作進軍全球市場”的愿景。
對于這一重大機遇,與會的兩岸人士都表現出時不我待的積極態度,紛紛提出良策。
中共中央臺辦特邀專家高虎認為,兩岸企業已在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等領域建立合作關系,未來可進一步推動技術轉讓層面的深入合作,并積極謀求建立共同市場。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提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兩岸共同面臨激烈的全球競爭、區域競爭和減排壓力,雙方可聯合攻關整車共性技術,聯合研發電池及基礎材料,聯合共建關鍵零配件配套體系。
有意投資電動汽車行業的臺灣中亞集團董事主席劉寶祺說,太陽能應用于電動汽車可能是未來一個發展方向,兩岸能源企業在這個新領域的合作大有可為。
服務業將成為“ECFA時代”兩岸產業合作的“新沃土”,這是與會的兩岸人士另一個“思想交集”。大家普遍認為,在ECFA的推動下,兩岸服務業合作將有較大突破,這有利于使兩岸產業合作格局更趨優化。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提出,長期以來,臺灣企業在大陸投資集中在制造業領域,ECFA簽署并實施后,金融服務和教育服務兩大產業將成為兩岸下一輪合作的重點。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理事劉雪琴認為,ECFA框架下,兩岸互相擴大市場開放,尤其是大陸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將加大對臺灣服務業的吸引力,兩岸服務業合作將躍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她還指出,在ECFA簽署前,兩岸投資基本上以臺商對大陸投資為主。未來,兩岸在相互投資的領域和行業上將會有所突破,不合理的投資限制與障礙將逐漸消除。兩岸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將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出現新的整合,實現研發、生產、采購和銷售的優化配置。
“利用ECFA這個平臺,兩岸產業完全可以展開更高、更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我們的目標是共創全球華人產業標準和全球產業品牌。”林圣忠樂觀地說,兩岸人才、資訊、資本的雙向交流無疑將更加頻密,從而促使兩岸企業實現更合理地配置資源,在全球競爭中產生合力共贏的效應。
“兩岸經濟關系從此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論壇開幕式上提出了高瞻遠矚的勉勵之語:“我們需要把握機遇,銳意進取,盡快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的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長效機制,豐富合作內容,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最大可能地提升兩岸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和抵御外部風險的整體實力。”
這也是兩岸業界和廣大同胞的共同期許,論壇不僅進一步凝聚了共識,也更加堅定了信心——在兩岸共同努力下,正在拉開大幕的“ECFA時代”將創造惠澤兩岸億眾同胞的空前繁榮。
來源:新華網(記者 王攀 陳鍵興 肖思思)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