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吉林省蛟河市普降暴雨,多個區域降雨量創有記錄以來歷史之最,局部降水量達230.9毫米,災情嚴重。
6.3萬名群眾受災,大量房屋倒塌或損壞,大面積的農作物受災,水毀道路、河堤、橋梁、沖倒的電線桿隨處可見,受災嚴重的漂河鎮更是交通、電力、通訊全部中斷。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8億元,超過蛟河市2009年全年全口徑財政收入還多。
然而,如此兇猛的洪水所產生的摧枯拉朽的巨大破壞力卻沒能夠奪走一名群眾的生命,58812名受災群眾無一人傷亡,全部得到安全轉移。
好措施還要靠強有力的執行才能發揮作用
防汛會議常開、防汛預案都有、防汛制度健全,但這一切絕不等于洪災來時可以高枕無憂,要想取得防汛抗洪工作的勝利還要看這些措施是不是得到嚴格的落實。蛟河市和其它地方一樣,也常開防汛工作會,也制定預案,但是最關鍵的是,蛟河把這些措施真正落到了實處。
防汛關鍵詞:水庫。蛟河市有90余座各型水庫,面對今年異常的天氣,蛟河市對市內所有水庫塘壩等水利基礎設施,逐一進行汛前檢查,克服各種困難和干擾,提前在汛期來臨前15天,完成了減少水庫庫容的工作,騰出的足夠的庫容是洪峰來臨時無一水庫垮壩的關鍵原因。
防汛關鍵詞:物資。市防汛物資倉庫儲備了充足的搶險物資,同時在林業局、供銷社、糧食局、國土資源局等單位代儲了編織袋、木樁、塊石等物料。各鄉鎮街區采取了自儲與代儲相結合的形式,也相應儲備了搶險物資。洪水發生時這些物資第一時間派上了用場,解決了大問題。
防汛關鍵詞:值班。洪災來臨,值班人員及時上報汛情、及時組織群眾撤離是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關鍵。蛟河市防汛指揮部嚴格落實防汛值班制度,汛期所有鄉鎮街和相關部門都要有領導和干部在崗值班,各村屯和重點水利設施都要有專人盯守。市委主要領導還經常帶領督察部門突擊檢查,如有漏崗嚴肅處理。洪水來臨時,分布在全市各重要部位的值班干部在傳遞信息、組織干部轉移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鎮定指揮,科學調度,確保救援功效最大化
7月28日凌晨,暴雨來襲,洪水猛漲,來自全市各鄉鎮街、村屯的一條一條的災情報告不斷傳到蛟河市防汛指揮部。防汛應急預案、二級防汛應急響應先后啟動。抗洪搶險救災領導小組馬上成立,綜合協調、鄉鎮抗洪搶險救災、電力和通訊設施搶修、道路和橋梁搶修、災情核查救助及災后防疫、安全穩定、醫療等12個工作組連夜分赴災區,趕到一線指揮搶險;全體市級領導分兵把口、第一時間帶隊分赴現場組織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在通往重災區漂河鎮的榆江公路上,道路和橋梁搶修組在不到凌晨5點就組織早已待命的勾機、鏟車等大型機械出發搶通重災區的水毀路段;部隊官兵、預備役部隊、機關干部搶險突擊隊快速奔赴搶險一線。電力通訊等搶修隊伍攜帶設備趕往一線……各工作組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高效運轉,搶險救災工作迅速到達村屯一線,為搶救群眾的生命財產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基層黨組織是奪取抗洪救災勝利的堅強保證
洪災突發,路橋損毀,通訊中斷,村民們失去了來自外界的援助。但是,就在這危急時刻,村干部挺身而出,果斷組織群眾與洪魔搏斗,最終實現全部安全撤離,無一傷亡。剛剛經歷換屆選舉的村兩委班子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成為帶領群眾戰勝洪災的堅強保證。
7月27日,暴雨預警信息發到了所有村屯,村干部隨即把這一信息通知到家家戶戶。28日凌晨,暴雨傾盆而下,短時間內,河水上漲,險情發生。
凌晨4點,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孫典亮看到雨越下越大,見勢不妙,立即叫醒村“兩委”成員下到4個屯,動員組織村民轉移。他們趟著齊腰深的洪水步行十幾里山路,深一腳淺一腳地進屯入戶,組織村民轉移。一對年逾6旬的老兩口不愿轉移,連兒子也說服不了。孫典亮見狀二話沒說,果斷強行把他們拽走。靠山屯的4戶村民也是在他和村干部的強力勸說和行動下才轉移到安全地帶,村民們離開家門不到半小時,洪水就把4幢房屋沖得無影無蹤。
松江鎮車背溝村水庫告急,村書記李庫得知后,凌晨3點駕車前往車背溝村,在行駛到新家墳路段時,水泥路下面的沙石被水淘空,隨時有塌下去的可能。情急之下,李庫不顧個人安危,腳踩油門,毅然飛車駛過,僅幾分鐘之后,懸空的水泥板塌陷十幾米深,村民們無不為李庫的膽識和精神折服。由于李庫及時趕到、當機立斷,組織村民挖開了6米寬、5米深的泄洪溝,保住了水庫,也保全了300多戶村民的生命財產。
積極自救,邁出恢復家園的堅定步伐
洪水雖然已經退去,卻給人們留下了滿目瘡痍,村民們在政府的組織下迅速開展抗災自救行動,盡快恢復被毀的家園,他們有的幫助房屋被毀村民解決住所問題,有的協助政府搶修道路橋涵,爭取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寒下村是漂河鎮另一個路橋涵損毀嚴重的村。災后當地政府調來4臺鉤機、3臺鏟車搶修路基和河堤。寒下屯村民也開著自己的勾機和自己的農用機動車,無償地參加進來。全村1000多人,每天出工300多人次,總共已經出工2000多人次,尤其讓人感動的是,那些房屋被完全沖毀,住在臨時住所的災民也不顧自身的艱難,和其它村民一道奮戰在抗災自救第一線,期盼著早日恢復家園。
目前,當地受災村屯都象寒下村這樣積極開展著自救工作,當地政府已經調集全市所有組織鏟車、鉤機等大型工程車輛2300余臺次,運輸車輛1220余臺次晝夜搶修路橋等基礎設施,經過的不懈的努力,水毀路橋等基本實現車輛通行。
雖有多方援助,但恢復家園還任重道遠
在災難面前,蛟河人民萬眾一心,合力抗擊洪災。各級機關,社會各屆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特別是在蛟河發展的很多企業,各盡所能,為受災群眾捐助現金、食品、藥品等各類生活用品和抗洪物資等。吉林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華鋒得知蛟河受災后,在7月28日當天將200萬元匯入蛟河市慈善總會賬號,為蛟河市受災最嚴重的漂河鎮捐贈價值10萬元的得利斯食品;蛟河市煤炭局號召境內煤炭企業捐款34.3萬元……更令人感動的是,就連低保戶也從微薄的津貼中拿出一部分捐獻到災區。8月4日,蛟河市民主街華東社區的盲人何敏,到市政府門口打聽捐款地點,他說,“我們幫不了大忙,就幫個小忙吧!”截止到8月6日,蛟河市慈善總會共收到機關、企事業和個人捐款75萬元人民幣,接受社會各界各種捐款物資價值235余萬元人民幣,這些資金和物資被及時送到抗洪一線,送到受災嚴重的災民手中,或用于搶修基礎設施,暫時緩解了重災戶眼下急需的衣、食、住、行等困難。
但這些救災援助,僅能維持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目前臨時搶通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也僅能維持基本要求,電線、通信光纜等均為地表鋪設,對河道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疏浚,雖然能夠滿足臨時的通行、通信需要,但對可能再發生洪水幾乎沒有抵御能力。蛟河市副市長王忠憲憂心匆匆地說:“災后重建處處需要錢。僅恢復被毀損的橋梁、涵洞、堤壩就需要巨額資金,而重新架設線路和鋪設電纜、光纜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相對于繁重的重建任務,蛟河薄弱的財力更顯得捉襟見肘。”
更讓人著急的是,災民的過冬問題成為困擾著當地政府的一大難題。蛟河市重災鎮漂河鎮黨委書記崔子臣焦急地說:“我最擔心的就是受災群眾的冬天安置問題。一些臨時的帳篷在我們這里只能夏天使用,而東北夏季又特別短,能夠開展重建工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即使從現在馬上著手建造民房,冬天也不能入住,何況建房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著落。”而且從長遠看,災民安全越冬,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衣物、食品、藥品、取暖設施和燃料等生活必須品還有相當大的缺口。洪災已過,但洪災過后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問題考驗著當地政府。
來源: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