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接近衛生部的權威人士處獲悉,包括衛生部在內等多部門已達成原則性共識,同意放開外資獨資經辦醫療機構。
這是繼2009年深化醫改文件精神以及今年2月《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先后明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后,部門間在上述原則性文件基礎上的第一次正式動作。
2009年深化醫改方案公布后,國務院計劃在3年內投入醫改資金8500億元,2010年相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已累計投入3700億元。但真正處于醫改核心的公立醫院改革,幾乎未有松動。在一年醫改實踐后,業界對財政實際支出的認識更清醒,全國14086所醫院不可能通過財政補償找到出路。
多部門對外資經辦醫療機構的原則性表態,顯得頗有意義。長期從事醫院改革研究的北京群英咨詢管理公司董事長劉會告訴記者,由于目前還不清楚隨后的規定能在多大程度上放開,是否會先試點,醫保接續和職稱評定等如何解決等,所以還不好判斷這一可預見的“開閘”將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但他認為,如確實有實質性政策放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使包括醫生和醫院在內的醫療資源合理流動起來,讓業務精良的醫生進入市場,形成對專業能力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