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采訪團在威海采訪。威海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網絡媒體記者介紹威海市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情況。
威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培廷介紹威海市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情況。
10月27日,威海市委市政府為亞太森博杯“聚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第六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活動舉行新聞發布會,威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培廷表示,威海發展藍色經濟有條件也有信心,威海將重點培養海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等六大基地,強力帶動藍色經濟高速。
王培廷介紹說,威海建立地級市20多年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2%,去年達到1733.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4.8%,去年達到10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6%和12.2%,去年分別達到20117元和9226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3萬元。今年上半年,生產總值增長14%;1-9月份,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60.9%和14.3%。威海海岸線長985.9公里,約占全省的1/3、全國的1/18,有岬灣30多處,優質沙灘40多處,海島114個,可供養殖的淺海灘涂300萬畝。2009年,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59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9.9%,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海洋產業增加值236億元,同比增長1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7%。依托海洋、區位、開放、生態、產業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威海從海防重鎮發展成為對放開放前沿,從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海洋城市。
他說,在發展藍色經濟方面,威海堅持“高端高質高效”戰略,積極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把藍色經濟區建設與轉方式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把增強產業競爭力作為中心環節,大力提升傳統海洋優勢產業,重點突破新興戰略性產業,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和產業層次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努力構建海洋特色鮮明、區域布局合理、產業結構優良、生態環境良好、帶動能力較強的藍色經濟體系,實現重點培育六大基地。
一是海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威海海產資源豐富,盛產對蝦、海參、鮑魚、貝類、藻類及各種經濟魚等300多種海產品,可用于養殖的淺海灘涂和水域330萬畝,海產品產量多年來一直保持在200萬噸以上,多年來一直保持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是全國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基地。爭取到2012年水產良種覆蓋率由現在的30%提高到45%以上,海珍品養殖由30萬畝增加到50萬畝,名優養殖產值由目前的97億元增加到120億元以上。
二是船舶修造基地。威海岸線港灣眾多、水深坡陡,有岬灣30多個,適合造船的近10個。為了集約利用資源,規劃建設了三大造船聚集區,重點培植十大造船企業,大力提高整船研發和制造能力,不斷提高造船配套水平。爭取到2012年,全市形成整船制造400萬載重噸、船段生產60萬載重噸、船舶修理700艘次的能力,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專業配套園區達到7個,具備自主設計制造10萬噸級船舶的能力。
三是港口物流基地。威海有17個商港,萬噸以上泊位19個,擁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3個、一類開放作業區5個。全市港口開通了18條國際航線、每周31個航班,其中韓國航線10條、每周23個航班,到韓國客滾航線5條、每周15個航班。爭取到2012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6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萬標箱,客運量達到150萬人次,其中對韓客運量達到70萬人次。
四是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威海充分發揮海、島、泉、山、林等資源優勢和文化基礎條件,以千公里海岸線為依托,以劉公島為龍頭,以福文化為主題,以“好客山東”品牌為引導,加快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實現由觀光游向體閑度假游轉變,著力打造“藍色休閑之都、世界宜居城市”。
五是新能源產業基地。威海岸線地質穩定、光照充足、季風特點顯著,適合發展多種臨海清潔能源,將合理布局、有序開發風能、核能、太陽能、抽水蓄能等項目。
六是石化基地。威海鏌铘島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水深條件等優勢明顯,是開發建設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不可多得的理想場所。目前,威海正在引進戰略投資者,規劃建設鏌铘島大型石化基地項目,重點建設大型原油和成品油儲備庫,逐步開展煉油、天然氣等項目。
王培廷表示,山東省委、省政府根據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作出的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大戰略部署,對威海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威海有條件也有信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努力爭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先行區,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做出積極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 記者:馬原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