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軍禮 昨天(24日)清晨,450多位即將退伍的武警戰士最后一次穿著軍裝向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行軍禮。這些戰士全部來自于擔任天安門地區警戒任務的武警部隊,其中還有50位國旗護衛隊的老兵。部隊特意將他們安排在距離旗桿最近的位置參加這次特殊的升旗儀式。本報記者 孫戉攝 RJ134
7時4分,寒風凜冽,天空一片蔚藍。
“正步走!”一聲嘹亮的口號在金水橋畔響起,天安門警衛支隊國旗班的戰士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向升旗點。22歲的劉巖手握國旗,走在隊伍的最前端。
138步,每步75厘米,短短的103米,劉巖已經反反復復走了四年。上萬次的訓練,即便是閉上眼睛,他也能準確地走到升旗點。但昨天他走得格外認真,因為這是四年里最后一次從金水橋走向升旗點。再有3天,他將和其他50名戰友一起,脫下身上的軍裝,正式退伍復員。
17歲當兵就入選北京武警總隊,一年的新兵訓練后,劉巖幸運地被分配到天安門支隊,成為國旗班的一員。但班里的老兵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國旗班的兵是最苦的兵。風吹日曬,冒雨頂雪。升降旗時間天天在變,不變的是步伐和位置,精確到厘米。“絕不能出錯,因為我們代表著祖國的尊嚴。”老兵們的話透著驕傲和自豪。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動作不達標就用沙包掛著練,正步距離不準確就用標尺比著踢。憑著山東人特有的倔脾氣,劉巖“煉”成一名優秀的升旗手。在國旗護衛隊的四年里,劉巖千余次完成升國旗任務,保持著“零失誤”的優異成績。
7時9分,國歌響起。“敬禮!”吸氣、甩臂、拋旗、敬禮,一氣呵成。劉巖用盡全身的力氣,將手中的國旗拋向空中。已經記不清這組動作練習了多少次,完全是一種條件反射。但這一次,少了一絲往日的瀟灑,多了一些專注和慎重。敬禮的右手稍微有點抖動。
“幫我拍張照吧,讓爸媽也看看兒子工作的地方。”儀式結束后,劉巖將相機遞給戰友,背對著國旗和天安門城樓,正了正軍帽。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崗位上拍照,也是最后一次穿著軍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拍了拍戰友的肩膀,劉巖說:“明年就看你們的了。”簡單的一句話,大伙兒的眼里全是淚水。記者 劉可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