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坎
缺少青壯勞動力
顧耀忠今年50歲,但在合作社卻屬于“年輕人”。比如跟他熟識的合作社會員陳惠疇,今年67歲,是種菜的老把式了,他說自己一輩子就“喜歡種地”,兒子和兒媳在工廠做工,一家人從事農業生產的就剩下他和他老伴了。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工人幾乎都是陳惠疇這把年紀了。
顧海明告訴記者,在常熟農村,青壯勞動力主要從事工業生產,在地里干活的,多是老年人。“合作社除了50歲的顧耀忠這樣的技術員,其他的農業產業工人幾乎都是陳惠疇這把年紀了。”
這不是個別現象。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50%,進城務工農民超2.5億人,而常年在農村的人口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分別達到5000萬人、4000萬人、4700萬人。2.46億農業勞動力中,留守老人和婦女成了主要力量,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調查顯示,浙江、江蘇務農農民平均年齡已達到57歲。
目前合作社土地面積已達3000多畝,消化了當地農村300多剩余勞動力,但多是婦女和老人。合作社不僅解決了技術推廣難題、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顧海明說,通過農田整合,將部分農民的零散承包土地以租借形式集中,統一管理耕作,科學種植,形成農田集約化管理。“限制農業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分散的經營方式與規模效益間的矛盾。土地流轉后,可以形成大規模種植,便于機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農資采購成本也降低了。”顧海明說。
顧海明介紹說,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且技術方面實現了統一。合作社給會員提供統一的種子、布局和生產標準。
更為重要的是,合作社解決了“賣難”問題。顧海明說,他之前種20多畝蔬菜時,也經歷過賣菜難。“一家一戶的小農去直接面對大市場,確實比較弱勢。”他說,成立合作社后,有了規模,有了統一標準和品牌后,大超市反而會來找他。
“我現在直供常熟、蘇州、無錫和上海的幾個大超市。”顧海明說,為保證產銷供應鏈條完整,合作社還在梅李鎮建立6個共可儲存200噸農產品的保鮮倉庫,確保不同季節農產品供應的可持續性。
不僅如此,作為海明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海明蔬菜專業合作社還可使用“海明”牌商標。“我這個商標目前有了點小名氣,生產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顧海明說。
“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后,從品種的引進、生產、管理、包裝和銷售所有環節都要求統一進行,既促進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又極大地降低了單個農戶所承擔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不過,缺少青壯勞動力成為制約因素。”長春市綠園區農業局局長吳慶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