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曉華
作為全國的草莓生產基地,丹東種植草莓的農民很多,但像謝國慶那樣侍弄草莓的卻屈指可數。1月28日,在振安區同興鎮謝家果菜種植園,一棟懸掛著“紅顏”品種的草莓溫室大棚內,謝國慶指著半空中懸掛的白色塑料大管子說:“這是秸稈生物反應堆二氧化碳微孔輸送帶,是專門輸送二氧化碳的,是給草莓施的‘氣肥’,和人吸氧是一個道理。”這些吸了“氧”的草莓價格不菲,市場價每斤30元,而且供不應求。
“我家的草莓不僅吸上‘氧’,還住上‘地熱’房呢!”謝國慶指著大棚地頭上一堆被塑料布包裹的東西說,這是外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將沒有腐熟的植物秸稈、豆粕、麥麩等廢棄物,通過一定的工藝設施,在微生物菌的作用下,不僅定向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同時還產生抗病孢子、酶、有機和無機養料直接施入土壤,利用菌劑發酵及釋放的熱量還提高了地溫。“這種技術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使土壤的溫度提高4℃-5℃,室溫提高1℃到2℃,就像我們家里的地熱一樣,地面暖和了,室內溫度就上來了。”
“現在種地不講科學,就是白玩!”謝國慶管護草莓的辦法還有很多。“我所有的大棚全部實行生物防治。你看那個懸掛的黃板,就是專門誘殺各種害蟲的。”說著,謝國慶將一塊黃板拿到記者面前,上面已粘住了不少黑色的小蟲。“紅蜘蛛病,我就熬大米湯水噴殺,粘住后將其餓死。遇到蚜蟲病,我將大蒜搗汁過濾,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兌水制成藥劑噴殺,效果非常好。”記者發現有的溫室大棚還懸吊著紅色的小桶,上面用傘狀的冷布覆蓋著。謝國慶說,那是硫黃熏蒸器,冷布的作用在于加大硫黃的散發面積,是專門用來防治白粉病的。
“實話實說,我的草莓目前還達不到有機,但綠色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免洗,摘下來就能吃。不信你嘗嘗。”接過謝國慶剛摘下的草莓咬上一口,果然是果香濃郁,酸甜適度。采訪中,謝國慶的手機不時響起,打電話的都是預訂草莓的客戶,有本地的,還有沈陽、大連的。“我的客戶沒有小商販,都是高端客戶。只要質量有保證,人家不差錢。眼下這4個大棚,每天只能采摘200多斤,根本不夠賣。”
謝國慶的辦公室門口掛著“同興黨員活動站農業科技培訓示范基地”的牌子。就在記者采訪期間,附近山股流村的草莓種植戶楊寶輝前來向他討教秸稈草莓種植技術。謝國慶說:“其實,不光黨員,誰來學我都教。種田不僅要講科學,也要有規模。現在遇到大單子我都沒法接,這幾個棚都不夠一車裝的。要是大家都發展起來了,規模大了,那咱的市場話語權不是更強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