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近日,有患者在河北鋼鐵集團舞鋼職工醫院就診時死亡,死者家屬認為醫院誤診耽誤治療。院方也表示希望查明死亡原因,同時稱國內醫院都是50%的誤診率,這很正常。對事件的原因,需要進一步的鑒定,院方目前不接受誤診導致死亡的說法。
所謂國內醫院誤診率50%的說法究竟是不是事實?一旦發生誤診并對患者造成損害,怎樣將其認定為醫療事故?誤診率又該如何降低?
【核心觀點】
國內并沒有統一的誤診判定標準,也沒有權威的誤診率統計數字。但是,無論從臨床實踐上看,還是從患者自身的感受來說,誤診率50%都過高,不符合實際情況。所謂“誤診率50%”的說法,基本屬于以訛傳訛,缺乏事實依據。
由于誤診的復雜性,關于醫療過錯的認定也很復雜。當患方發生醫療損害時,可以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或者醫療過錯司法鑒定。有學者建議,應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過錯司法鑒定兩種體制的優勢結合起來,建立新的醫療損害鑒定機制。
減少誤診率,關鍵在醫方。作為醫生,一定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對待患者,增強責任心,提高醫德醫術,努力降低誤診率。盡管醫學的進步必然要付出代價,但是這種代價越少越好。
一 問 統計數據從何而來
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6月1日,患者趙某來到河北鋼鐵集團舞鋼職工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為胸膜炎。在患者輸水未減輕病痛的情況下,醫生連續給他輸了兩支“杜冷丁”,病情更不可控制。最終,患者在入院4個多小時后經搶救無效死亡。之前舞鋼實業公司職工王某也在該醫院就診后死亡。
河北鋼鐵集團舞鋼職工醫院醫務科主任李明臣介紹,根據趙姓患者入院時的綜合表現,醫生做出了胸膜炎的判斷,但只打了一針止痛的杜冷丁。對趙的死亡,醫院不確定死因,還需做鑒定。他說,國內醫院都是50%的誤診率,這很正常。對這起事件的原因,需要進一步的鑒定,院方目前不接受誤診導致死亡的說法。
所謂國內醫院誤診率50%的說法,引起了議論紛紛。我國的誤診率真有這么高嗎?這一數據是如何統計出來的?為此,記者采訪了當事人——河北鋼鐵集團舞鋼職工醫院醫務科主任李明臣。
“這句話我是從網上看來的,算是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我特地查找了一下出處,來源有《長江商報》、《信息時報》等。更早的來源是在2008年4月,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網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他從一份資料里獲悉,醫生的診斷確實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經過會診,經過B超、CT等檢測并化驗,誤診率是30%。美國的誤診率是15%—40%,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還有專門的誤診學來研究這個問題。”李明臣表示。
可是,這一流傳頗廣的說法,究竟準確嗎?
據業內人士介紹,誤診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我國正式提出“誤診學”還不到20年。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誤診判定標準,也沒有權威的誤診率統計數字。但是,無論從臨床實踐上看,還是從患者自身的感受來說,誤診率50%都過高,不符合實際情況。所謂“誤診率50%”的說法,基本屬于以訛傳訛,缺乏事實依據。
這位業內人士說,誤診是臨床上存在的客觀現象。發生誤診的原因非常復雜,有的是因為人體的復雜性和疾病的特殊性,有的是因為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水平不足,有的是因為檢查設備的誤差,還有的是因為患者提供病史的準確性不夠。總之,誤診絕非某個單一因素所決定的。
據了解,誤診學是把誤診現象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是診斷學的一個分支。如同研究犯罪學是為了防止犯罪一樣,研究誤診學是為了防止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