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周歐盟峰會宣布通過歐洲穩定機制(ESM)直接注資銀行業以及此前歐央行放寬抵押品規定等利好政策的影響,幾個月來發債規模持續低迷的歐洲銀行業最近一周似乎突然找到了感覺。據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外媒本月4日援引權威數據報道,本周歐洲銀行業出現了半年多來罕見的扎堆發債潮,短短幾天的發債規模即已大大超過其第一季度的全部發債量,而債券收益率與基準利率的利差也大為縮小。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開發部研究員于國龍在與本報記者連線時表示,這一現象表明歐盟峰會成果給歐銀行業帶來的短期影響正在顯現,但考慮到成果落實仍存懸念,其對歐洲銀行業乃至歐債危機的中期影響尚難預測。因此,對于歐銀行業本輪發債潮能持續多久,業內人士大多看法謹慎。
數據顯示,從本周一開始,包括法國興業銀行和意大利聯合銀行在內的多家歐洲主要銀行陸續開閘發售債券且成績不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核心國家銀行業發債順風順水外,目前前景不妙的意大利銀行業也表現上佳。該國第二大銀行意大利聯合銀行本周就成功發售了10億歐元債券,遠超市場預期。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投資者對于“邊緣”國家的情緒正在發生變化。據法興銀行提供的數據,本月截至目前,歐洲銀行業已總計發行了75億歐元的優先無擔保債券,相比之下,整個第二季度的發行量僅為100億歐元,第一季度更是只有63億歐元,較上年同期的149億歐元減少了60%,為2008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進入今年以來,歐銀行業債券少有人問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投資者避險心理所致,另一方面是因為歐債危機推高了債市融資成本,一些歐洲商業銀行僅憑自身能力無法承受沉重的運營負擔,致使許多銀行、尤其是歐洲高負債國家的銀行難以在國際債市成功融資。而最近一周市場情緒之所以發生變化,則應歸因于三方面的提振作用。首先,歐洲領導人在上周的峰會上就歐元區銀行業的集中監管以及允許歐元區救助基金直接對受困銀行進行資本重組達成了一致,提出要打破“銀行與主權債”之間的惡性循環。受此影響,市場人氣有所上升;其次,歐央行此前宣布放松抵押品標準,增加了歐元區銀行業可獲得的流動性;最后,歐盟將銀行業自救計劃推后至2018年1月,這也令市場參與人士受到鼓舞,提振了市場對短期無擔保債券的需求。
其實,經過歐央行去年12月份和今年2月份推出的兩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歐銀行業今年的融資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但各大銀行還是希望利用市場條件的改善來應付債券到期的問題,因為沒有人知道這樣一場發債盛宴是否只是曇花一現,而機會很可能稍縱即逝。在歐債危機過去兩年多來一波三折的炙烤之下,歐洲各大銀行的緊張心態不難理解。事實上,在熱切期望本次歐盟峰會成為危機轉折點的同時,業內人士對于峰會成果落實的前景也不乏擔憂。目前各方質疑的焦點集中在被認為是峰會最大亮點之一的由ESM直接注資銀行業。
于國龍認為,這一舉措雖然在短期內能夠有效提振市場對銀行業的信心,但其中期影響很可能會低于市場預期。這是因為,一方面,ESM的機制設計已經基本完善,但在啟動運行上還存在諸多問題。ESM的啟動實際上需要成員國同時通過《對設立歐洲穩定機制的授權》、新的《設立歐洲穩定機制的條約》、《歐洲財政條約》三個條約。這些條件是否達到,目前市場很少關注,也缺少相關信息供研究參考。僅從歐盟理事會披露的各國法律批準進程看,ESM設立的情況并不樂觀。而本輪峰會進一步聲明ESM對銀行業注資的前提是歐洲銀行業實現統一監管,由于歐盟銀行業監管整合進程較為緩慢,實現這一目標依然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ESM能否在7月份按期啟動并順利向陷入危機的歐洲銀行提供資金援助尚存疑問。
另一方面,本次峰會在歐債危機根本性問題的解決方案上并未取得進展。表面上看,通過確認ESM對困境銀行融資建立銀行業與援助機制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能夠在各國主權政府與危機銀行之間設立防火墻,打破銀行債務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的伴生關系。但實際上,目前所采用的解救方式是將債務問題從各國政府轉移至歐元區跨政府的公共部門,而后者的相關負債最終仍需歐元區各國自行內部消化。從本質上講,向危機銀行融資的ESM仍屬于歐元區籌建內部的多邊金融機構,ESM的成立需要包括危機國家在內的歐元區各國政府對其融入杠桿資金,其為救助危機政府與銀行所發行的債務也由各國承擔擔保責任,所謂“獨立援助銀行體系”的過程,不過是在更為廣義的歐元區內部,將銀行業危機引發的或有債務問題從各國中央政府的“左手”,轉移到最終仍需各國納稅人埋單的“歐元區公共部門”這一“右手”之上。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