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中心城區為圓心,成都市屬的20個區(市)縣按距離遠近,構成三個圈層。如果把三個圈層比喻成一群大雁,只有“雁陣”齊飛,才能驅動全域經濟高速發展。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說,三個圈層既是地理分區,也是經濟分區。只有把“三圈”經濟融為增長“一極”,才能凝聚起全域發展的強大合力。
畸形的“雁陣”:區域發展不平衡
曾經,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在成都流傳:金溫江、銀郫縣;邛蒲大、鬼害怕……說的是鄰近城區的溫江、郫縣經濟條件、生活環境好,而偏遠的邛崍、蒲江、大邑卻相對發展滯后。
如今,成都市所有縣區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受基礎設施等條件限制,邛崍、蒲江、大邑等遠郊區縣經濟發展依然緩慢,與中心城區的差距不小。
一個簡單數據,將這樣的差距表露無余。2011年,位于中心城區的金牛區GDP名列全市之首,是最后一名遠郊縣的8.5倍。占地不到4%的一圈層區縣,經濟總量占全市的50%;占地近70%的三圈層市縣,經濟總量卻不到全市的17%。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不平衡?在成都市新確立的“三圈一體”發展戰略中,我們找到了答案。戰略提出,在1.24萬平方公里的全域版圖上,中心城區6個區作為第一圈層要“頭雁高飛”,第二圈層的6個區縣要“中雁競飛”,第三圈層的8個市縣為三圈層,要“尾雁快飛”,分別在發展水平上、發展貢獻上、發展速度上實現“高”“競”“快”的目標,最終三圈融成完整的“一極”,凝聚起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