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
“光盤率”仍待提高
隨著年初“光盤行動”的推出,社會各界都廣泛參與,網友在微博上頻頻曬“光盤”照,如今各大高校也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反對就餐浪費的行動。
然而,浪費食物的問題依然不容樂觀,校園記者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內的3個食堂觀察后發現,每100人中(包括學生、老師及其他人員),只有不到25人交回“光盤”。大部分人盤里會有1/4到1/3的剩飯剩菜,就算是稀飯、湯類也很少有人能交回空碗。
在西北政法大學,同學們每天都能夠見到殘羹運輸車將滿滿一車剩飯運到校外。司機告訴校園記者,每晚7點左右他們會將一天之內的殘羹運到養殖場,運輸量基本都在400公斤左右。
3月28日下午6點,校園記者來到長安大學渭水校區樹蕙園餐廳一樓。此時就餐的同學已經不多了,站在餐具回收臺邊的阿姨仍在不停地往高約60厘米,直徑約50厘米的不銹鋼桶里倒同學們未吃完的飯菜。食堂師傅告訴記者,從周一到周五,這些裝得滿滿當當的泔水每天差不多要倒掉18桶,周末這個數字會因為就餐人數的減少而略有降低。但這僅是食堂一樓的統計數據。
原因
是太難吃還是太挑剔?
西安石油大學大一的小王端著一碗幾乎沒喝的南瓜粥到收餐處,“白白倒掉一碗粥自己也很可惜,但是粥太甜了,喝不慣”,又不能退回,沒辦法只能倒掉了。食堂人多,打飯師傅都好似“機械手”,飯菜大都是一個口味、一個量呈現在大家面前。面對這種情況,要么同學們適應大眾口味,要么提前告訴師傅個人要求。
“食堂里的包子總是又硬又涼,讓人咬一口就不想吃了。”大二同學小張的這句話引起很多同學的共鳴,也有同學表示早已經習慣了。小張說,自己一個月的伙食費大約500元,總有30~50元錢是被浪費了的。
“不是想浪費,是冷包子真的難以下咽。”一位同學坦言,有時會遇到冷包子、葷菜變涼菜,與其胃不舒服還不如不吃。該同學建議,不強求食堂時常出些新花樣,但求衛生可口的飯菜。一碗面條煮的時間長一點,讓同學們吃得軟和、順口;盡可能讓包子始終保持熱度,讓同學們吃得舒心。她說:“很多都是關乎細節的小問題,但如果可以做得更好,或許就可以減少剩飯量,甚至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