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進了城,社會保障卻被擋在了城外邊?!迸c會嘉賓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會上就城鎮化率問題展開討論認為,目前推翻制度籬笆已成為推進城鎮化當務之急。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相當于美國十九世紀的水平,美國的城市化率從50%到75%花了整整50年的時間,因此在高速增長背后,中國更應該審視城鎮化率背后的實質內容。”澳大利亞FMG集團首席執行官內維爾·鮑爾表示。
城鎮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它不僅僅意味著城市擴張和高樓林立,也不是簡單給予農民城市戶口就能實現。經濟學家、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雖然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1.27%,但是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卻只有35%—38%。大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但還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近2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和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很多農民工出現“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農村”的“半城鎮化”現象。
有多名學者表示,在超過50%的人口城鎮化率中,相當一部分城鎮居民實際上并未享受到公共服務。在阻礙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制度未有破局和公共服務投入未有大幅增加情況下,中國的城鎮化只會是統計數字上的繁榮,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城鎮化”。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城鎮化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個制度問題,戶籍制度阻礙了城鎮化,城鎮化過程中“人”的城鎮化滯后于“土地”的城鎮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戶籍制度,前述那種二元結構的存在,原因也在于戶籍制度。原有的戶籍制度使福利和身份掛鉤,使部分人擁有特權,人為地制造了等級制,違背了城鎮化的根本要求。
目前由于沒有城市本地戶口,農民工在基本社會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會救助項目、子女義務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上的覆蓋率,大大低于城鎮居民和戶籍就業人員,其中許多項目甚至在制度上就把農民工排斥在外了。
“現在我們要根本上改革戶籍制度,實質上就是取消?!贝喝A資本董事長胡祖六一針見血地指出,取消后轉變政府功能,更多加強社會公共服務,包括醫療保險、養老,提供公共教育,更好的生活環境,中國的城鎮化才有光明的前景。
實習編輯: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