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農村,中青年男男女女外出打工,幾乎把家里所有的事物都扔給了老人,還包括照料孩子,種莊稼干農活。老人們一大把年紀了,生活的重擔仍然挑在肩,他們一輩子沒有退休的期限。當城市的老人們在公園里漫步,在老年人活動中心娛樂時,那些辛辛苦苦一輩子,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的農村老年人,他們卻還依然為下代,甚至下下代窮其所有。
曾幾何時,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技或多技之長的農村年輕人紛紛進城謀生,到陌生的城市“尋夢”,希望有朝一日能衣錦還鄉,而他們身后留下了一個個孤獨的在村口渴望著親人早日歸來的身影。這些守望著家園的孤獨身影,就是他們年邁體弱的父母親……
晚年挑起了生活重擔
年輕力壯時他們憑著自己的雙手和雙肩完成了修水庫、挖溝渠、架橋梁、筑路等眾多大型艱巨工程。而如今他們年邁力衰,本來是應該享清福的日子;可青壯年的外出打工,使他們不得不承擔撫養孫子、外孫及耕種責任田等多副重擔。如今,不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趨向獨立生活。由于兒女不在身邊,農村“空巢老人”面對生活,困難相對來說比一般老人要多。比如家務、看病,尤其是與日俱增的孤獨感,使他們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在農村,中青年農民本來是農村種田的主勞力,然而,他們外出務工后,田還是要種,糧食仍要生產,于是“留守老人”成了家里的主勞力。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許多留守在家的老人都要耕種幾畝責任田,鋤地、犁田、收割、晾曬,所有農活都得干。用他們的話說:“只要還能動就得干,哪天動不了了,就不做了。”
12月5日中午,在蘭州市西固區東川鄉馬泉村的一條崎嶇道路上,70歲的馬老伯推著一輛裝滿蔬菜的三輪車往家里趕,2.5公里的村路和沉重的三輪車累得他大汗淋漓。“干了一輩子,一天不干身體就不舒坦,我們只要身體還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我今年輪到跟小兒子吃,小兒子和媳婦今年正月初就出去打工了,3畝多的大棚靠我一人種,每天起早摸黑,真是快把我累垮了!”飽經滄桑的馬老伯顯得很是無奈。
馬老伯共有六個孩子,三男三女。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由于家里勞力少,開銷年年超支。那時,他幾乎天天期盼孩子們長大,能過上安穩的日子,讓自己勞累了一輩子的筋骨休息休息。沒想到,孩子們結婚成家后,他還要再度操勞。
天剛蒙蒙亮,同村的張大媽早早就起床了,今年70歲的張大媽,老伴幾年前就過世了。她有三兒一女。大兒子及兒媳看著那些外出打工的鄰居們,常常五百一千地往家里寄錢,小兩口一商量,決定雙雙外出打工,并帶上兩個兒子一同前往。小兒子因常年患病不能勞動。這樣,整個家都交給了老人。張大媽只好像男勞力一樣,一天到晚在田間地頭忙碌。然而,歲月不饒人,張大媽常常腰酸背疼。菜地里,累得滿頭大汗的她,歇一會兒,伸幾下腰,慢走幾步,就重新掄起了鋤頭干了起來。令她煩惱的是,每天身子累散了,回到家,還要自己燒火、煮飯,照顧患病的小兒子。常常等她把飯做好,就累得不想吃飯了,有時干脆上炕睡覺。但她能理解兒子:“不苦能行么,一家老小吃什么?”鄰居趙老伯很感慨:“都這把年紀了,應該是兒孫們照看她的時候,想不到還要像牛一樣,得用完所有的力氣……”
在采訪中,我們遇到一位老人,她的子女已不知去向,只身一人無依無靠,難免生活上遇到很多的麻煩。直接可以從中看出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亟待改善。
“空巢”家庭讓農村“留守老人”身心疲憊
12月中旬,記者來到蘭州市西固區東川鄉一個叫下車的村子里,村子里很是平靜,盡管各家各戶大門都是敞開的,但到院子里找人問事,出來的往往是老人。不少老人說,現在村子里就是一個“老人村”,兒女門都出去打工去了,年齡大點的孫子孫女們也都送到學校里讀書去了,家里面就剩下老人們了。村民們的說法的確不假。在這個距離國道的小村莊里,記者轉了一圈很少發現青年男女。村民介紹,外出打工的兒女連媳婦也帶走了,所以每家都比較冷清。
下車村老趙的家庭情況在當地比較有普遍性。心力疲憊的老趙告訴記者:他今年已近60歲了,身體也不好。有1兒1女,兒子出外打工,女兒已經成家,小外孫才2個多月。盡管女兒已經成家,但考慮到呆在農村不會有什么收入來源。近幾年女兒一直到蘭州市打工。前幾年還好,女兒出去后,老伴還呆在家里面,照看我,自己壓力還小點。現在可倒好,自小外孫出生后,老伴就過去照顧女兒和外孫子,我現在年齡大了,身體上實在吃不消。談起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時,堅毅的老趙說,真是沒辦法。女兒、女婿都要上班。外孫子還小,女婿家人離這邊比較遠,沒法照看,我家里還有2件溫室大棚需要照料,老伴就在兩邊來回奔波。
“兒女們現在在外面打工,在城里掙點錢開銷也大,平時給家里也補貼不了多少,經濟上面自己還得想辦法”。老趙說,“為補貼家用,讓孩子們伙食上改善一下,他還種了一畝多菜。最近這段時間最忙了,正是大棚換茬子后新菜苗的呵護期,每天早晨天亮就得下地,趕時間弄呢,不然苗子長勢就不好了,冬天難出棚。
“白天有時間得侍弄大棚,每天也沒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老趙感慨:“一輩子辛苦到老了,想不到還要象牛一樣,得用完所有的力氣,真有點支撐不下去了”。
不少村民介紹,老趙年輕的時候其實在村里是個能人,以前的時候在西北鐵合金廠上班,由于身體狀況不好便內退在家,本來想等子女成家后享點清福,不想責任和擔子老了后更重。苦笑的村民們說,其實村子里絕大多數家庭都是如此。也許,那一天實在動不了啦,才會輕松點,但那時生命也到了頭。
據了解,下車村共有村民1000多人,但70%的家庭里,留守的是“空巢老人”,他們經歷或正在演繹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和老趙相差無幾。
老人們重新當起了“爸媽”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外出打工的青年夫婦大多把孩子留給了家中年邁的父母。老人每天除了干農活、做飯炒菜、料理家務外,還承擔了教育孫子的重任。
當城里的孩子躺在父母懷里撒嬌時,農村的“留守孩子”卻只能看著父母的照片去體味往昔的親情。外出務工潮造成許多農村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已經是爺爺奶奶的“留守老人”重新當起了“爸爸”、“媽媽”,挑起了教育第三代的重任。這種隔代教育現象讓“留守老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孫子愛玩,不好好學,我又不認識字,不知道怎么教。”下車村的王大伯告訴記者。一位老人則向記者者表達了這種憂慮:“孩子父母不在家,我不能管得太嚴厲,萬一有個閃失,沒法向他們交代。孩子上學的時侯,我得早早起來為孩子做飯,晚飯更是一刻不能耽誤。孩子做作業時我只知道孩子在寫字,寫得干凈不干凈,其它的我們一點也不懂!”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加之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又不懂得教育方法,因此,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玩,至于學習、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聽之任之了。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較差。東川中學一位老師滿臉愁云地告訴筆者:“‘留守孩子’中學習好的很少,有的小小年紀就染上了抽煙、偷盜等惡習,有些‘留守孩子’認為父母不讀書照樣能掙錢,厭學情緒很重。”
渴望親情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失去了親情的滋潤,很多孩子在心理上長期處于“情感饑餓”狀態。由于沒有父母的呵護,加上監護不力等原因,那些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留守孩子”的精神生活存在著不少危機,一些孩子甚至誤入歧途,成了“問題孩子”。
一邊是等待喂養的孩子,一邊是年邁力衰的老人。在年輕人外出的情況下,本來應該享清福的農村老人們,又重新挑起了操持家務的重擔。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養兒防老”被認為是農村落后的生育觀念,然而當下不少農村的現實是,離開了兒子,養老困難重重。男性勞動力是家庭的頂梁柱,農村老人主要靠兒子贍養,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使得農村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突顯。不少老人很無奈和傷心:年輕時盼星星,盼月亮,指望著孩子們快點長大成人,就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擔。沒想到,如今年老體弱了,卸下了兒女的擔子,卻又挑上了孫子孫女的擔子。
據當地鄉村干部介紹,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因為子女外出打工,這些爺爺奶奶不得不重新當起了“爸”和“媽”。可文化不高的“留守老人”對孩子們的愛多是嬌生慣養。由于沒有好的教育方式,讓他們管好“留守孩子”就顯得比較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