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生為基層單位頒發榮譽證書 金榮 攝
寄語中國工會十六大
中國工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走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中國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黨的領導下必將開啟中國工運史的新篇章!
55歲的王漢生已年近花甲,曾下鄉當過知青,而后一步一個臺階地從電力生產一線工人做到技術員、班長、副主任、工程師……到如今的烏江公司(華電貴州公司)工會主席。成功的背后沒有一絲僥幸和偶然,來自一線的他深知,要想做好現在的職責,扎根一線傾聽群眾心聲是至關重要的。
在從事工會工作的8個年頭里,他始終保持著“親近群眾、走近群眾、了解群眾”的處事作風。作為發電企業,烏江公司所屬13家電廠“天南地北”、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大山深處,最遠的電廠車程得走9個小時。盡管這樣,他還是堅持每年至少2次走到所有電廠調研?!白叩揭痪€去,到職工中間去,才了解職工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困難。我每年都要走2萬多公里路,相當于二萬五千里長征呢,不過這是車程。”他曾幽默地說。
寬厚的微笑是王漢生的個人符號。在每次的調研中,與每個職工見面時聊聊工作問問生活成了他的習慣。而那奔波輾轉于各基層的身影就好像深耕細作走東西的老黃牛,不懼辛勞只為把群眾的擔子扛在肩上,把職工的困難解決在實處。
內省修身術業專攻閑暇喜好茶道的王漢生對佛道儒的“內省修身”思想頗為推崇,在他看來,不斷的學習知識,更新知識,才能開拓自己的視野,陶冶自己的情操,才有足夠的知識底蘊來自省己身,不斷完善自身的素養,將本職工作盡力做好。在任職工會主席一職之前,他是烏江公司有名的生產、管理專家,因為貢獻突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曾有人不解的問他:“您是公司生產經營方面的專家,為什么選擇當工會主席?”他則干脆而風趣的回答道:“承蒙組織的信任和職工的厚愛,我這個人干一行愛一行,職工選我當工會主席,我當然要把事情辦好,對得起職工?!倍颊f“隔行如隔山”,轉工作專業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十分不易,在重重困難面前,他選擇了穩扎穩打、邊學邊干,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廣泛了解公司工會工作的實際情況。通過不斷的學習,他的政治、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如今的他對工會工作可說是如數家珍,順手拈來。
勇挑重擔執著奉獻在許多人看來,企業和職工身處的位置和角度不一樣,在雙方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兩者的身份必定是敵對的,問題是難以協調一致的。王漢生卻說:人心是一桿秤,每人心里的計量標準不一樣,導致在企業和職工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和誤解,大家把出現的問題當做“難啃的骨頭”,不過是不肯換位思考,而正是在這樣的時候,工會才更加需要充分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把企業和職工雙方的難處分析透徹,推動兩者間的互相理解,平衡雙方的利益關系,努力當好一個標準的“秤砣”,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