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殯葬話題再次成為社會焦點。記者日前走訪江蘇、安徽、四川等地了解到,仍有不少群眾反映喪葬費用高,甚至抱怨“死不起”。而據調查,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推手,是處在逝者家屬與殯儀館之間的殯葬中介機構和個人。(4月7日《今日早報》)
倒賣逝者“信息”、“宰客”亂要價和“山寨”殯儀館擾民……如此殯葬亂象,都成為“死不起”的幕后黑手。在筆者看來,黑中介連哄帶騙的制造“一條龍服務”和利用家屬的信息不對稱謀取特殊利益,在當下,也是特殊行業制造特殊的“利益集團”惹的禍。這不僅加劇了殯葬行業偏離公益的現象,也固化了特殊的“既得利益者”。一句話就是“死不起”,離公益遠,離民心更遠,到了該救治的時候。
給逝者以尊嚴,還生者以清明。在正常情況下,這不應是奢望,但現實是殘酷的,“三百元骨灰盒中介賣三千”之類的怪象就告訴我們,底線正在后移,這不僅加劇了社會共識的破裂,也在制造和激發更多民眾的不滿情緒。
一段時間以來,殯葬業一直名列“中國十大暴利行業”榜單,各界反“殯葬暴利”的呼聲高漲,直呼“死不起”的聲音不僅僅屬于個別人群,但多年來,并沒有多少改觀的跡象。這讓公眾日益憂慮。據一家殯葬用品生產廠的負責人透露,壽衣、骨灰盒及包裝盒(棺材)等物品的利潤都在100%以上,尤其是大多數骨灰盒其利潤竟高達200%。如果說,殯葬中介亂象叢生是“死不起”推手的話,那么,殯葬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恰恰是根本原因。
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殯葬行業自身存在的弊病,殯葬中介亂象又何以產生和附著呢?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能因為中介的猖狂就忽視了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殯葬中介亂象是依托于殯葬暴利產生的一個怪胎,而離開了殯葬行業自身壟斷和不透明,所謂的殯葬中介亂象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殯葬業由于其行業的特殊性,其市場準入要進行前置審批,而殯葬業暴利的根源之一就在于缺乏競爭。審計部門對殯葬業進行的專項審計調查發現,殯葬業行政管理和事業經營合二為一的現象較為普遍。政企不分的體制,使殯葬業長期處于壟斷經營狀態,數百萬、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僅有幾家殯儀館,是壟斷造就了絕對的賣方市場。
讓殯葬行業回歸公益,而不是成為個別團體攫取利益的特殊行業,不是成為個別人大發“死人財”的依托物,我們才能走出“‘死不起’離公益遠,離民心更遠”的陷阱。 (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