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土豪們閑不住的“包租生活”:有數套房子依然工作
原本靠著大山的農田,蓋起了高樓
他們是“村里人”,因為改造和拆遷,放下鋤頭,帶上細軟,一家子從村子住進小區。
在人們眼里,他們因為分到了數套房,從此過上了每月收租的“包租婆”、“包租公”的土豪日子,羨煞旁人。
但是他們卻在吃不上自家菜,要繳“物業費”的沖突中,始終找不到城里人的感覺。
這期“城市化新社區”,我們走進福州這群特殊的“新城市人”中,看看他們是否過著我們想象的悠哉清閑的生活。
拆遷后
農民們當上“包租婆”“包租公”
昨日,聽租客說,屋里的馬桶堵了,福州新店浮村村民吳大姐趁著中午下班的空當,帶著維修師傅,來到健康佳園小區4號樓租客家修理。
這是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三個房間,有兩間已有人入住。除了這套房子,吳大姐還有三套房,除了自己住一套,另外兩套也租了出去。三套房子的租金,每個月就有6000元左右。
“以前都要下農田干活,現在不用這樣了。”吳大姐說,她住進小區有兩年,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個月都有租金收,再不用為農作物的收成好不好而擔心。
像她這樣拆遷時分到多套房子的村民還有很多。在小區圍墻上,到處可見手寫的租房廣告。吳女士說,在保證家人房子夠住的情況下,大伙兒都會選擇把剩余的房子拿去出租。
市民危先生也出租了兩套房子,其中有一套租客年底要搬出去了,他也忙著找新的租客。“現在我們這大概一平方米租金在30-40元左右。”過去拆遷前,他也曾把家中的水泥房出租幾間出去,當時租金一間大約兩百多元,相比之下,現在的租金收入漲了好幾倍。
閑不住
他們選擇干點活,而非坐吃山空
有固定租金收入,豈不是翹著二郎腿,也能過好日子。但這些“包租公”、“包租婆”可閑不住。
這不,在健康佳園小區門口,兩個圍著圍裙,提著籃子的依姆正要去后面村子摘菜。她們是健康村村民。由于習慣了種菜的生活,她們入住小區后,還是跑到小區后的村子找到一塊兒空地種菜。
上文提到的吳大姐,今年50多歲,雖然每個月都能收到房租,她也還是要出去工作。吳大姐說,經人介紹,她現在在秀峰路附近一房地產工作,每個月工資兩千多,生活過得很充實。
“孩子得讓他們出去闖,去歷練,不能在家窩著。”危先生已經退休,每天主要忙著在家照顧好孫子。他說,兒女跟他住在同一個小區里,都有穩定工作。他認為年輕人要有干勁。不能因為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的房租收入,就坐吃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