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政協委員關注教育問題
小區建成了,說好的配套學校呢?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李平平 龔文穎
在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期間,教育問題仍舊是關注的熱點。一些委員對新建小區配套教育資源建設、扶持民辦公助學校發展等提出了建議,并建議加快落實教師交流支教制度等
小區配套學校要“說到做到”
現狀:來自農工黨欽州市委會的政協委員梁菊,今年把目光投向房地產開發教育配套問題。她在提案中提到:“近年來新建小區越來越多,但由于配套學校和幼兒園建設的滯后,現有學校仍難以滿足適齡兒童上學的需要,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梁菊調研發現,以欽州主城區為例,在幼兒園方面,目前城區有5所公辦幼兒園,僅占城區各類幼兒園總數的8%,每年僅提供學位3200個,而城區入園兒童約為1.6萬人,也就是說,公辦幼兒園只能滿足20%的學前適齡兒童就讀;在小學方面,目前城區有16所小學,雖然近年來新建了兩所,又擴建了7所,但仍然滿足不了城區人口劇增對小學教育的需求,普遍存在“大班額”現象;初中方面,目前城區有9所初中學校,其中3所為優質學校,讀優質初中難的現象較為突出,此外城區初中還要接收每年不斷增加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
還有一些委員認為,當前住宅小區配套教育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配套小學、幼兒園比例失調;二是部分住宅小區建好后,沒移交給當地政府開辦公辦幼兒園或委托辦成普惠性幼兒園,而是收取較高租金出租;三是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要與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的政策沒有得到很好規范和落實。
建議:據悉,對居住區教育設施配套建設,我區已出臺了《關于城鎮規劃建設中小學幼兒園的意見》。梁菊建議自治區出臺相關實施細則,采取一定強制性措施,加強新建小區規劃的審批把關,有效控制預留教育用地。
政協委員陳斌禮建議,取消開發單位代建制度,全部實行政府代建,在土地出讓前把建校資金作為規劃條件包含在土地出讓金中,由財政部門代收,建立專戶實行專款專用,全額用于新建小區配套教育設施建設。
對于現有該建未配套教育設施住宅項目,委員建議要加大監督督促力度,同時明確規定教育資源配套設施建設必須安排在項目前期,全面加強建成學校移交工作。
加大對民辦公助學校扶持力度現狀:自治區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發現,我區民辦公助學校發展不平衡,大多數學校還處于發展過程中,如南寧市育才實驗中學校舍嚴重不足,2013年、2014年,報讀該校的學生均近千人,但由于校舍有限,該校每年只能擴招一個班。為解決校舍不足,教師們的辦公室、宿舍及午休間騰出不少用作教學用房。
建議:相關提案建議要加大對民辦公助學校的扶持力度,廢除和修訂對民辦公助學校在征地、建設、稅收、用人、辦學、社會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和政策規劃;建立和完善各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機制,適時研究解決民辦公助學校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建立民辦公助學校監管服務和綜合執法機制,檢查、監督有關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
教師交流支教制度要改善
現狀:民盟廣西區委調研發現,目前南寧城區中學特、高級教師平均比例28%,而六縣的平均比例為8%,在特級、高級教師配置方面,縣級以下中學遠低于市區中學。這不僅是南寧,也是整個廣西城鄉教育的縮影。
一些政協委員反映,目前廣西教師交流支教工作存在多個問題。一是支教教師選派不合理,支教應當選派優質教師,但多數城鎮學校顧及本校教學工作和教學成績,不愿意也有不敢讓骨干教師外派交流;二是支教教師多為城鎮學校選定,不一定符合鄉鎮學校的需求,同時城鎮學校往往因為成績壓力和管理思路等,不愿意使用交流教師教學,多數只處于聽課狀態;三是支教的時間不合理,目前的支教期較短(多為一年),除了最初的適應期和離開前的調整期,真正用于教學的時間有限。此外,對支教教師的激勵制度不夠到位、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等。
建議:民盟廣西區委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制定相關政策,對交流支教的教師給予優惠的待遇,政府給予一定補貼,享受原有學校的待遇和績效工資;二是合理調整支教時間,建議交流輪崗的教師要從一年級帶到畢業,至少3年,這樣有利于整體效果的評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三是明確支教教師條件,應選擇具有中級以上職稱、之前3年均在一線任教的教師,在學科選擇上,應重點考慮鄉鎮教育普遍缺乏的音體美等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