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廖阿婆正在兒子破舊的房間里收拾。 記者石紅星 攝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石紅星 通訊員吳卉
柳南區柳石街道八達社區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八旬老人廖阿婆,獨自照顧著家里兩位智力殘疾人——50歲的兒子李全新和25歲的孫女阿萍。1月28日,記者跟隨社區工作人員,來到了這個不幸家庭。
50歲的兒子被鎖進屋子
位于柳邕路原玻璃廠職工宿舍區的一座破舊的平房,好幾間房間大門已不見,顯然荒廢已久。
靠北面的房間,有一扇上著鎖的鐵柵門。一名中年男子正站在鐵門后面刷牙,看見我們,他立即興奮了起來,反復詢問大家姓名、有沒有孩子。他就是廖阿婆的兒子李全新。
“你們不用怕,我鎮得住他。”廖阿婆帶記者進入了兒子的房間。
房間約有十平方米,床上掛著一頂蚊帳,破舊的柜子和墻壁上蒙滿灰塵,一臺老舊的電視擺在墻角,一面墻壁甚至裂了一條縫,房頂的一塊石棉瓦被拆掉,蓋上透光性好的塑料給房間采光,尿桶就放在門口。
“一般我都是把他關在房間里,主要是怕他跑出去惹事。”廖阿婆有些無奈地說,雖然兒子并不主動攻擊別人,但若有人惹他,他就會拿東西砸人。以前,就有人因為嘲笑他,結果被他砸傷,幸好傷得不重。為避免兒子惹禍,十幾年前,阿婆便與當時還健在的老伴,把兒子鎖在了這個小房間里。
不過,一到李全新要洗澡洗衣服,或讓他幫劈柴的時候,阿婆就會放他出來。而廖阿婆嫁在柳州的女兒,也經常回家陪弟弟在小區里散步、透氣。
拉扯兩代智殘兒長大
廖阿婆說,當年她還懷著李全新的時候,騎自行車不小心,這也許導致李全新頭腦受到損傷。
李全新小學只讀到三年級,由于跟不上,就輟學了。由當時在原玻璃廠門口開了個小賣部的老伴帶著,雖然夫婦倆到處借錢帶著兒子四處求醫,也未見有所好轉。
長大后,雖然無法外出工作,但李全新可以幫父母做些體力活。1988年,經人介紹,女子阿蓉嫁給了他。一年后,他們的女兒阿萍出生。
阿萍10歲時,兒媳婦阿蓉實在受不了,向法院提出離婚。為不拖累阿蓉,作為監護人的廖阿婆,同意讓兒子離婚。
離婚后李全新的病情,又加重了。
讓一家人更加無奈的是,阿萍讀完初中后,同樣由于智力問題,學習跟不上,加上家庭困難,最后也沒再讀書。
幾年前,隨著老母親和老伴相繼過世,廖阿婆不得不一個人打理兒子和孫女的生活。一家三口僅靠她微薄退休金維持生計。
“幸好阿萍能做家務。”廖阿婆說,孫女初中畢業后,也一直沒有外出找工作,她于是就教阿萍買菜做飯做家務幫父親去醫院抓藥,雖然一般的家務如今阿萍都會做,但做得不好。兩年前,阿萍被認定為智力四級殘疾。
相信父女倆未來有靠廖阿婆說,她知道自己百年后,她的女兒和政府肯定會幫她繼續照看父女倆,但對于阿萍的未來,還是有些糾結。老人“狠心”表示,她也不想給阿萍找婆家了,因為怕后代陷入遺傳“魔咒”,害了未來的婆家。
廖阿婆的“百年之憂”其實鄰居和社區一直都放在心上。
在原玻璃廠門口賣菜的廖阿姨,在阿萍去買菜時,經常不收她的錢。廖阿婆告訴記者,以前她幫一對未能生育的老工友到兒童福利院去領養的男孩,長大成家后,每年春節都要帶著禮物來看望她;一些老鄰居也經常來幫忙。
去年1月1日起,根據法律法規,柳州市結合該市實際,出臺了一個《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實施方案》,對戶籍在該市行政區域內的城鎮和農村獨生子女死亡或傷、病殘后未再生育或收養子女家庭的夫妻實施包括經濟、醫療、養老、住房等多方面扶助。具體條件為:雙方均需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女方已年滿49歲,只生育一個子女或合法收養一個子女,現又無存活子女或獨生子女被依法鑒定為殘疾(傷病殘達到四級以上)。
對照這個情況,轄區八達社區工作人員日前主動幫助李全新申請了該救助,“如獲批準,根據規定,他每月將獲得450元經濟救助以及其他相應的救助。”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父女倆目前每月除了能領100元殘保金,李全新還屬低保戶每月有390元低保金。政府提供的這些救助,幫這個家庭解決了不少困難。
“阿婆滿80歲的時候,我們也會及時幫她辦理老齡補貼。”這名負責人表示,只要政策能照顧到的,他們都會為這個三口之家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