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違法待解
據柳州市交警大隊事故科統計,從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柳州市共發生交通事故262起,死亡229人,其中涉及摩托車,并因摩托車違法而造成的死亡交通事故59起,造成56人死亡;涉及電動車交通事故49起,造成37人死亡。數據不相上下,令人觸目驚心。而在柳州交警盤點這些涉摩涉電交通事故案例中,醉駕、超速、無證、無牌、超員等違法行為比比皆是。
在參與本報的“兩輪”整治討論的市民中,多數人也認為,相對摩托車來說,電動車帶來的隱患則更大。
市民農先生提出:真正考過證的摩托車駕駛人,而且長年駕駛摩托車的,基本上都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條件反射,比如拐彎時提前打轉彎燈,過路口觀察左右來車。而發生交通事故的,肯定沒學好。
農先生說,他在20年前學習摩托車駕照時,無論是培訓還是考試都很嚴格。在培訓中,學員不僅要學習交通安全理論常識、交規,還要練習車子的平衡、過樁等技能,駕駛技術都是實打實的。“哪像現在的電動車手,有的還不會騎自行車,就搖搖晃晃開起了電動車,能不危險嘛?”農表示。
不少來電市民多有摩托車駕駛經驗,他們的觀點與農先生的一致,認為至少摩托車手還經過學習才上路,對交安法和駕駛規則都有較全面的理解,駕駛時戴頭盔,自我保護比電動車手做得好,而電動車手可以說是什么都不懂就上路,不戴頭盔、超員、不打燈、亂橫穿馬路、不看信號燈等等,一數就是一大堆“罪狀”。
“電動車才是最需要學交通法規的。”說起電動車上路是否要進行相應培訓的問題,市民林先生認為,應該多學一學,最重要的就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著想,如果自己出事了,家人也會跟著不好過。
不少來電的讀者感慨,路上“橫沖直撞”的電動車著實讓他們感到害怕,因為很多電動車駕駛人都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別的車是不敢撞的。但是道路交通中,怎能讓別人來保證自己的安全?“現如今,不少汽車買的第三者責任險,其實更多的就是防著電動車的。”農先生說。
公交車尤怕電動車
在道路上,電動車和私家車、公交車搶道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李忠波是柳州恒達巴士快1線路的公交車司機,對電動車搶道“深惡痛絕”。
李忠波說,在所有的車子里,電動車是最不守交通規則的,在整條快1的線路上,多數道路都劃定了公交車道,并隔離出非機動車道,但是很多電動車就愛到公交車道和機動車道上跑。尤其是在飛鵝路上,常常有一些車主,往電動車上放上大包小包的貨物,停在公交車道上。能避讓,李都會避讓,有時實在避讓不了,他就會按喇叭提醒一下車主,但有的車主就瞥一眼,依然故我。
有時電動車這種不遵守交規的行為把公交車司機給惹毛了,他們也會想法給對方一點教訓。一次,一名公交車司機遇上電動車停在他駕駛的公交車前,任憑他怎么按喇叭,車主都沒有反應。為此,公交車司機待電動車車主啟動后,就一點點將他逼到隔離帶。電動車車主在下面罵罵咧咧。這些都被公交車上的監控系統給拍了下來,這名司機被公司給予批評。
電動車駛入公交車以及機動車道,一旦相撞,受傷的多為電動車車主。畢竟相對于機動車來說,他們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李忠波說,電動車車主或許也懂,但是做起來似乎很難。現在不僅繁華道路,就連桂柳路這么寬敞的路,都有了明確的非機動車道,電動車依然喜歡走在機動車道上。李忠波認為,主要的問題是,電動車手不需要駕駛證就能上路,一點交通規則都不講,讓公交車司機們避之不急。
私家車車主李惠對電動車的橫沖直撞也深惡痛絕。李惠說,有些電動車晚上開車都不開燈,更不會打轉向燈。有一次,開在她前面的電動車沒有任何預警就突然轉彎,她差點就撞了上去,幸虧她反應比較快,及時剎住了車,否則后果難講。
如何整治成關鍵無論是摩托車還是電動車,如今都是柳州市市民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那么如何管理才好呢?
市民李先生提到,摩托車好歹還有一個年檢來把把關,車主大多還會定期進行保養維護,保證車輛的正常使用。可是電動車不僅駕駛人不用考駕照,電動車的性能良好與否,也全靠車主自己維護。一般情況下是,電動車多是哪壞了修哪,鮮少有保養一說。在路上經常看到電動車缺少后視鏡、左右轉向燈不亮等“缺胳膊少腿”的情況。
來電的農先生說,他是從事服務行業的,接觸的人比較多,比如送水的、送貨的、送煤氣的都有。在閑聊中,農先生發現,這些人中不少其實想以摩托車代步,但是現在柳州的摩托車限購了,不少駕校都沒有了學習摩托車駕照的業務,他們不少人都不知道上哪里能學摩托車駕照。農先生認為,摩托車對于不少工薪階層來說,還是比較好用的代步工具,如果學摩托車駕照能比較方便,未嘗不是一種“脫盲”的辦法。
還有市民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認為摩托車報廢不規范。“摩托到了報廢期不去報廢,也沒什么部門監管。”林先生說,通常是如果上路后被交警部門查到,駕駛人最多讓交警部門收繳了去,自己也沒多大損失。這也使得摩托車報廢期到后仍上路的情況比較普遍。林說,摩托車不拿去報廢,好像對個人來說也沒受什么限制,比如辦車管業務不會辦不了,買車不會買不了,所以大家就不在意了。前不久,也有電動車駕駛人提出過,“紅牌”電動車到期后的處理問題。雖然相關部門還沒有詳細的措施,但有市民表示,不妨趁此機會對電動車上路好好規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