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雙孢菇投資少,見效快,一個棚不足三分地,一次性投入3萬元,一年平均收入5萬元,一年收回投入成本還有節余,而且和三夏、三秋大忙時節正好錯開時間。去年扁擔王村的王愛國一個棚就收入6.5萬元。”
8月26日上午,在原陽縣葛埠口鄉大會議室,來自該縣的創業致富典型李九軍簡單明了的雙孢菇種植技術和收入介紹吸引了在場的許多群眾向其咨詢。
“俺要是種了,那銷路咋解決啊?”
“你放心,簽訂收購合同,技術有技術員專門指導,到時你種多少我收多少,現在不是愁銷路,愁的是沒貨源。”
“你這一說,俺心里有底了。回去俺就著手種植。”
已經種植雙孢菇6年的李九軍是該縣陡門鄉大吳莊的村委主任,在如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思考和摸索中,經多方考察選定了投資少、見效快、好銷售、前景好,就地能取材、群眾易學易接受的雙孢菇種植。2006年自己從三分地實驗開始,到目前已帶領本村以及周邊村30戶群眾發展種植雙孢菇15000平方米,年創產值150萬元,讓種植戶足不出戶就能年增收5萬元。
在該縣葛埠口鄉院內,像李九軍一樣被群眾圍住咨詢的還有該縣“百千萬增收致富工程”技術服務團的其他6位養殖、種植創業致富能手,他們分別是來自全縣各個鄉村的創業致富典型。原來,這是該縣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積極貫徹落實好中央“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群眾得實惠”精神,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和創業致富先進典型。為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讓廣大群眾真正得實惠,該縣積極響應新鄉市“農民增收致富工程”,制訂了 “原陽縣百千萬增收致富工程”,即通過實施這一工程,培養出100個增收致富示范村、3000個黨員示范家庭、10萬名勞動力成為增收致富能手,使原陽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更強,農村經濟更加活躍。
為把“百千萬增收致富工程”真正落到實處,原陽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將全縣各個鄉村的創業致富典型組成增收致富服務團在全縣14個鄉鎮巡回宣講,由這些創富典型幫帶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只是其中的一項措施。
在咨詢的群眾中,記者發現一位特殊的群眾不停地問師寨鎮香時莊創富典型楊劉昌:“你搞得小麥、白菜、玉米一年三收的套種技術不錯,在我們這好推廣,效益咋樣?”
“效益還可以,一畝地白菜收入3000元左右,像去年和前年收入平均每畝在4000元以上,種的好的一畝地都在6000元以上,我們村種了1000畝的套種白菜,一年全村增收400多萬元。”
“好,不錯,回頭我們就帶領俺鄉群眾去你那兒學習。”原來,正在詢問的這位是葛埠口鄉黨委書記張磊。已成為原陽縣城郊區的葛埠口鄉,農民除了進工廠當工人,更適合種植業創富,所以咨詢中的鄉黨委書記張磊更多地將目光投給了種植業。
據了解,該縣“百千萬增收致富工程”技術服務團由來自全縣各個鄉村的14位養殖、種植創富典型組成,分成2個小組,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在全縣14個鄉鎮巡回宣講。之后,該縣將針對不同的鄉或村的實際發展需求,開展創富典型(能手)和村一對一的技術、銷售等幫富指導,使群眾抱團增收致富,形成規模種植或養殖,增強抗風險能力,讓群眾真正得實惠。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楊波 通訊員 楊曉燕 李振)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