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1.5億元的金康達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王虎新村祥和園
英文《中國日報》5月16日報道:在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王虎新村祥和園新型農村社區的一家住戶里,成秀玲和丈夫、兒子正坐在49英寸液晶大彩電電視面前,悠閑地看著電視,屋內寬敞明亮,各種新式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陳秀玲告訴記者:“搬到這個社區快9個月了,真沒想到還能住上跟城里人一樣的房子,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王虎社區位于濟源市南環路與湯帝路西北角,目前已建成8棟住宅樓和1棟老年公寓,可安置居民400余戶,隨著社區內的醫療衛生所、老年公寓、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的建成,社區住戶將會切實感受到便利。
濟源市軹城鎮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優質資源和要素向農村轉移的重要抓手,以“改善人居環境,聚集城鎮人口”為目標,制定并出臺了軹城鎮新型社區建設實施意見,加大相關區域供水、暖、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就業指導、養老服務、醫療衛生、社會治安等社區管理服務一體化建設,著力構建文明和諧社區,讓社區居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截至目前,該鎮已完成投資3.5億元,建成4個社區,轉移安置人口5000余人,節約土地400余畝。
濟源市軹城鎮的發展僅是濟源市近年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縮影”之一。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1997年上升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是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先后榮獲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諸多榮譽稱號。
據介紹,近年來,濟源市委、市政府根據產業和資源條件、人口轉移趨勢與基礎設施配套條件,堅持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注入,實現城鄉空間融合、功能互補、基礎設施共享。重點推進建設城鄉一體的交通網、供水網、供電網、信息網、供氣網、市場網、污水垃圾處理網等“七網”建設提升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鎮鎮通高速,村村通公交、通自來水、通電話、通寬帶,組組通硬化路,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的城鄉一體化。
濟源市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推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警務室、檔案室、標準化衛生室、商業服務場所、全民健身場所、幼兒園、敬老養老場所等設施建設;實現城鄉一體的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全覆蓋,方便居民生活。
預計到2015年,濟源市計劃建成13個新型農村社區,入住人口達到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3.7%以上;到2020年,建成新型農村社區25個,城鄉體制障礙基本消除,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得到實質性轉變;到2030年,全市528個行政村(居)整合建成52個新型社區。
與此同時,濟源市委、市政府堅持產業為基、就業為本,調整產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圍繞蔬菜、煙葉、薄皮核桃、冬凌草、畜牧養殖五大支柱產業,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基礎上,積極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和結構調整,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形成了明顯地域特色的產業帶、產業片。繼續落實國家各種惠農政策,保證農民的薪金、租金、股金,使農民有恒產、有恒業、有恒心。
數字顯示,全市目前土地流轉率已達到83.9%,組建土地流轉服務中心11個,培育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16個,直接帶動了5萬余戶農民發展致富,全市職業化農民達到4萬余名。三個產業集聚區已解決就業5萬余人,富士康的入駐,還可提供3.8萬個就業崗位,有效解決了農民進社區后的轉移就業問題。
在招商引資方面,該市引進富士康集團等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產業支撐。
此外,濟源市充分發揮各社區的歷史、人文、習俗、生態、產業等優勢,積極發展商貿物流、生態旅游、健康養生、餐飲娛樂等,鼓勵發展“農家樂”和“漁家樂”。如愚公新社區依托景區發展建設農家樂和鄉村旅游,目前已建成農家樂賓館120余戶。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orobotics.cn/cndy/2013-05/16/content_16502688.htm
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
(記者 史寶銀 常城 齊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