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淮濱縣新里鎮,映入眼簾的是一道獨特的鄉村風景線:公路邊、田野里、房前屋后,一塊塊粉條晾曬場地排列成陣,一排排晾曬待干的粉條晶瑩剔透,讓人賞心悅目。
“過去提起紅薯,好多人感到胃酸,因為那時生活水平低,大多數農村人是在紅薯窩窩堆里度日子。如今,日子過好了,俺們加工的粉條成了‘金條條’。”11月12日,新里鎮張塘坡村民張海杰喜笑顏開地告訴記者。今年他種紅薯30畝,一畝收入6000斤,打成粉,做成粉條,每畝收入6000多元,一年能掙十多萬。
紅薯生產與加工在該鎮具有悠久歷史和良好的基礎,“新里粉條”享譽縣內外,上架各大超市。“咱靠的是生態綠色無公害,銷路沒問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安徽都是我們傳統銷售市場,每年很多客商上門訂貨。”該鎮新曙光紅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永剛說。
新曙光合作社是該鎮做足紅薯產業的一個典型,擁有社員852戶,全社種植紅薯1萬余畝,年產紅薯6000萬斤,生產淀粉1300多萬斤,注冊紅薯粉條、粉皮、粉絲、薯片等品牌4個,利用粉渣、紅薯秸稈養殖肉牛200多頭,年產值50000多萬。
“打響特色品牌,扶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新里鎮副鎮長蘇運河說。該鎮立足特色做文章,從紅薯種植、紅薯粉加工到紅薯廢料利用,形成了一條特色產業鏈。目前,該縣有紅薯種植合作社14個,紅薯加工廠11個,肉牛養殖場20個,注冊紅薯粉、紅薯粉條品牌12個,全鎮19個行政村有17個村5000多戶村民種植紅薯5萬多畝,年產值3多億元。
(記者 向明超 通訊員 吳曉睿 朱絲語)
實習編輯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