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標題“一窩蜂”式投資,會不會重蹈土家餅“攤薄”的覆轍
大慶市“重慶小面”現“羊群效應”
經濟專家:投資者應理性分析市場飽和度,謹慎選擇投資項目
東北網1月19日訊最近幾個月,愛下館子的市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大慶市很多繁華商圈內都開起了重慶小面的店鋪。古樸的裝修,毛筆字的牌匾,大部分重慶小面的風格都很相近,這不禁讓人們聯想到了幾年前曾紅遍大慶市大街小巷的土家餅。后者也是一瞬間出現在了市民眼前,但消失的也同樣突然、干脆。如今,“遍地開花”的重慶小面,會不會重蹈土家餅的覆轍呢?
新店大都是“舊老板”
“我家原來一直在這兒做韓餐,聯系了幾個也有這種意向的同行跑了一趟四川,到那里實地考察了一下重慶小面。”新瑪特商業圈內的一位商家告訴記者。
像這樣把自己原來的店面換上新招牌的商家,在記者調查的店面里占到八成以上,有的人是覺得做面食比較省心,有的店是原來經營的項目漸漸冷淡所以決定換項目。一位商家打趣兒地說道:“招牌是流水的招牌,但我們都是鐵打的老板。”
《舌尖》熱播顯露商機
經記者調查發現,單單在東風新村新瑪特超市附近,就有5家重慶小面,并且店面開業的時間都集中在去年11月左右。
一家剛剛開業不到兩個月的重慶小面的負責人對記者說:“市民熟知重慶小面是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后,那個時候很多市民想吃重慶小面,可店面又很少,這就存在市場。”
“雖然重慶小面越開越多,但是各家的口味不同,沒有感覺到客流量有明顯的變化。”一位商家說。
新瑪特周邊的幾家重慶小面的負責人都表示,每天的營業額約在4000元左右,如果提供送餐服務,營業額會更高。
商家莫忘“前車之鑒”
重慶小面的火爆,讓人想起曾紅遍大慶市大街小巷的土家餅。
“當初的土家餅比現在的重慶小面還火爆,市民在哪個攤子前都要排隊。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土家餅就從市場上銷聲匿跡了。”一位市民對記者說道。
在大慶市餐飲界業內人士看來,土家餅的銷聲匿跡是因為公眾的認可度逐漸降低所導致的。
“像土家餅這種食品,市民就是吃個新鮮,新鮮勁兒過了,市場也就沒有了。市民對土家餅的需求,不同于饅頭、花卷這類的北方人喜愛的主食。加上土家餅的投資門檻低,而且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一下子開得多了,每家店的營業額都上不去,最終,這種食品只能齊刷刷在大慶市場上消失了。”一餐飲業內人士說。
從“紅極一時”到“碩果僅存”,甚至是“銷聲匿跡”,在“一窩蜂”式的投資浪潮中沉寂下來的,又何止是土家餅。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曾經火爆異常的淮南牛肉湯、轟炸大魷魚以及各種江魚館,都已經“冷靜”了下來,目前剩下的店面,都是市民認可度較高、菜品質量較好的。
“羊群效應”伴隨高風險
針對重慶小面的火爆,記者采訪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國民經濟統計學的耿曉媛老師。
耿老師說:“類似于重慶小面這種扎堆投資的經濟現象,在行為金融學中被叫做‘羊群效應’。”
耿老師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羊群效應”,是因為跟風投資者看到了先期投資者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收益,在對市場行情沒有準確的調研的情況下,預計自己跟隨進入市場也能獲得收益。
無論是先期進入市場,還是準備進入市場的商家,都面臨著風險。
耿老師說:“從規模上來講,當初的土家餅投資比較低,包括火爆一時的轟炸大魷魚,特點都是資金投入少,而且有一兩個人就能開一家店。但是重慶小面卻不一樣,從店面、加盟費再到員工開支,投入的資金要遠遠大于土家餅,所以面臨的風險也不一樣。”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也遇見過對投資重慶小面處于觀望態度的商家。耿老師說:“投資者應當理性分析目前的市場是否還允許新人進入,不要盲目跟風。已經投資入市的商家應當考慮到一旦市場飽和,自己應當如何應對,是擴大經營范圍、提升服務質量還是退出此市場轉入其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