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5月26日電題:黑龍江省打響采煤沉陷區治理殲滅戰 14萬戶礦工將實現新居夢
新華社記者李建平、梁冬、強勇
作為我國東北地區采煤沉陷災害最嚴重省份,黑龍江省今年打響了采煤沉陷區治理殲滅戰:決心用3年時間,籌措200多億元資金完成四煤城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工作。此舉可讓14萬戶礦工家庭實現新居夢。
夏不遮雨 冬不御寒 煤礦職工盼新居
望著遠處的高樓大廈,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區居民孫國強說:“市區蓋了那么多新樓,而我們卻提心吊膽住在不斷下沉、四處開裂、地下還有瓦斯的房子里。”
黑龍江共有雞西、雙鴨山、七臺河、鶴崗四個煤炭資源型城市。近年來,這些地方城市面貌和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績,但在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背后,一群生活在采煤沉陷區的煤礦工人及后代卻仍遭受著地面塌陷、地下瓦斯爆炸等災害的威脅。
這個開采于上世紀30年代的老礦區,地下形成大面積采空區并積存有瓦斯,去年發生了28次地下瓦斯爆炸,地表出現18處塌陷坑,涉及居民1500余戶、4000多人。
作為我國煤炭主產區之一,黑龍江省四煤城采煤沉陷區內有約14萬戶居民房屋屬于危房。這些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基本沒有路燈、排污等配套設施,白天塵土飛揚,夜晚一片漆黑。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夏不遮雨,冬不御寒。
記者在雙鴨山市寶山區一個采煤沉陷區看到,這里房屋大多不同程度受損,不少房屋下沉、開裂,有些即將倒塌的房屋用木棒支撐著。
由于采煤沉陷區內生活條件差,醫療、教育、商業等配套水平低,經濟條件好的居民已經搬離,剩下大多是貧困礦工和退休職工。
資金、拆遷問題疊加掣肘沉陷區治理
2002年以來,國家率先對東北15個原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沉陷區進行治理,黑龍江省也在治理資金、政策方面向煤城傾斜,目前已改造沉陷區房屋5.6萬戶。但近年一些地方出現了新的沉陷,導致部分維修加固后的房屋又出現下沉、開裂等情況。
記者在采煤沉陷區采訪時了解到,一邊是群眾渴望改善居住環境的強烈愿望,一邊是政府財政收入低難以承受改造資金的沉重負擔。
雞西煤礦退休職工李慶民、七臺河煤礦工人郭全喜等采煤沉陷區居民說,他們做夢都想住新房,但家庭收入少,每平方米三四百元的還建費也是不小的負擔。而住樓后物業費、水電氣等生活成本增加,會讓拮據的生活雪上加霜。
雞西市發改委振興辦主任王軼說,這些年隨著沉陷區房屋老化、破損加劇,居民要求搬遷呼聲越來越高,但近年煤城財政收入下滑嚴重,地方政府很難負擔如此繁重改造任務。
七臺河市政府負責人表示,國家2008年啟動的那一輪煤礦棚戶區改造,其中超過70%資金由地方支付,現在當地每年還貸本息就超過10億元,繼續大規模改造壓力太大。
此外,不少煤城干部反映,目前拆遷成本高、司法強遷啟動難也使沉陷區居民搬遷難度加大。
創新舉措助礦工家庭早圓“新居夢”
為圓百姓新居夢,黑龍江今年編制了“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治理方案”,將通過中央和省兩級財政支持、居民少量出資和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籌措資金200余億元,3年內全部完成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
向市場購買存量商品房和貨幣化補償是本輪黑龍江沉陷區治理的亮點。此舉既可消化市場過剩房產,又可提高建設速度和縮短完成時間,保證沉陷區居民按時回遷,減少居民動遷政府承擔的安置成本。
鶴崗市棚改辦主任吳沈義告訴記者,鶴崗計劃兩年向市場購買閑置商品房8000套,并根據居民意愿計劃實行貨幣化補償安置4000套,兩項合計達1.2萬套,超過政府自建新房數量,為按時完成建設、搬遷任務提供保障。
“這輪治理工作七臺河共涉及沉陷區居民2萬多戶。今年計劃向市場回購商品房1萬套,自建4421套,剩余明年完成。”七臺河棚改辦主任高翔說。
作為四煤城中采煤沉陷區治理任務最重的城市,雞西市有6.7萬戶房屋需要治理。當地編制出綜合治理方案及投資計劃,各區已開始對采煤沉陷區居民房屋狀況進行排查,并將危房戶優先組織疏散、安置。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負責人表示,目前黑龍江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資金籌措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各地要在治理工作各環節確保公平公正,順應群眾意愿,科學合理規劃,確保工程質量。各級監察、審計部門要全程監督采沉區棚戶區改造工作,發現違規違紀行為嚴肅查處。(完)(編輯:李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