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助長春工業逆勢上揚
本報記者 苑 丹
20日,記者從市工信局獲悉,2014年我市工業經濟總產值預計達到10200億元,同比增長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實現2400億元,按可比價格增長8%左右,為全市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去年以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穩增長遭遇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我市經濟依然保持健康、平穩增長,工業發展呈現穩中有進、逆勢前行態勢。這與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不無關系。
“實際上,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要拉‘長’補‘短’,堅持工業、服務業雙拉動增長,推進城市轉型升級,核心都是為了轉方式、調結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高廣濱指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所在。”市長姜治瑩曾在全市經濟運行分析會上強調,要加快推進經濟轉型絕不含糊,“保證轉型成功才是戰略上的成功。”
決策層對于轉型升級的認識與重視,在全市工業戰線迅速傳導。市工信局為工業轉型制定路線圖: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快速崛起;加快工業產品結構優化,推動產品轉型升級、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加快工業企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規模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加快特色工業園區建設,推動工業集群化、集約化、高端化發展;加快產業發展平臺建設,推動新型工業服務體系標準化。
隨即,一系列鼓勵核心零部件項目落戶的政策相繼出臺,一個個推進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措施相繼推出,長春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重大項目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市每年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落實的3000萬元以上項目都在1000個以上,五年來工業投資平均增速超過20%,在壯大工業經濟總量的同時,促進了內生增長動力的生成。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轉型發展有目共睹。幾年前,汽車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還被國外企業或外埠企業壟斷。如今,這種格局正在打破。即將投產的EA211發動機項目可形成約90萬臺產能,將改變我市汽車產業動力總成的供給結構,提升零部件產業綜合配套能力。吉林省車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近兩年申請十余項專利技術,成為國內車橋輕量化代表企業……目前,我市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到38%,本地配套協作能力不斷增強,主機廠核心競爭力也隨之提升。
盤點我市工業經濟運行成果可以發現,結構調整的成效已經開始顯現。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對經濟的支撐力不斷增強。數據顯示,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0.4%。汽車及零部件、軌道客車及裝備制造、玉米深加工、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全市工業產值九成。去年全年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663戶,比上年凈增26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伴隨轉型步伐的加速,工業經濟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數據顯示:去年1~10月份,長春工業利潤增速高于全國12.8個百分點,高于全省10.2個百分點;產值利潤率高達9.2%,高于全省3.4個百分點。同時,工業用電比上年增長0.3%。隨著工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高耗能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工業用電量增速和產值增速相關性逐步減小。
當然,要素保障和產銷調控對于工業經濟的穩定運行功不可沒。市工信局對重點工業企業實行月統計、旬報告、周調度,對工業經濟運行實時調控分析,為工業運行保駕護航。一系列保障機制的建立,為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