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氣化”長白
如今,不管走進長白縣城,還是偏僻山村,都會發現炊煙裊裊的景象已悄然退出生活舞臺,電水壺、電磁爐、電烤箱等成為家家必備品。問及當地百姓,他們會自豪地告訴你:“俺們這兒基本實現了‘電氣化’,小水電取代了燃料,俺們告別了過去煙熏火燎的生活了。”
說起長白的電氣化建設,還得向前追朔30多年。長白縣地處我省東南部,位于長白山主峰南麓、鴨綠江上游,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條,而且水流湍急,落差很大,發展水電的條件得天獨厚。1983年,長白縣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1986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2002年2月,長白縣又被國家列為“十五”期間建設的40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之一。2006年,長白縣啟動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至今,共建設了5個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總裝機容量1.667萬千瓦,解決了全縣代燃料戶數15803戶(占農業戶數的91%),計劃今年6月進行達標驗收,爭取在全國率先實現“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范縣”。
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讓長白的農民生產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
隨著用電100%的普及,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腦、電磁爐紛紛進入家庭。世世代代深居山坳里的人們從廣播、電視、互聯網上學到了科學技術,掌握了市場信息。目前,長白建成100多座衛星地面接收站,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率100%,電化教學進入農村中小學,先進醫療設備進入農村醫院。過去,邊境鄉鎮入夜后漆黑一片,如今都有高標準的路燈,安裝了電子監控器,家家都安上了報警系統。之前農村堆積在房前屋后以及公路兩旁的柴火垛也不見了,不僅消除了火災隱患,還美化了環境。過去,每戶年用燒柴10立方米,全縣8個鄉鎮、77個行政村,總戶數近兩萬戶,平均耗用木材2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年毀掉林地近千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以每年3.41%的速度遞減,使區域內林木資源日趨匱乏,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后,長白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電價優惠政策、購買電炊具補貼政策,廚房電器進入千家萬戶,減少了空氣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從1983年至今,長白縣減少森林砍伐15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為長白新增近9000公頃的森林。到2015年末,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94%。
實施以電代燃后,農民不再需要時間用于砍柴,而是轉移到了二三產業上。十四道溝鎮組織1000多剩余勞動力發展旅游業,僅此一項每年帶來直接收入600多萬元。馬鹿溝鎮果園村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平均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萬多人次,年收入200余萬元。家住馬鹿溝鎮大梨樹村的樸元日說:“以電代燃后,俺不用砍柴了,在家里釀酒,年收入由過去的7000元增加到25000元?!?/p>
長白縣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人參資源極其豐富,但在沒有建成自己的發電廠時,長白縣可以說是守著金飯碗要飯吃。受電力供應影響,企業生產規模小、生產供不上銷售等情況時常發生,賣原料成為當時主要出路。電力供應充足后,長白縣依托資源優勢快速發展經濟,引進大項目,鼓勵企業發展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2014年,長白縣引進3000萬元以上項目45個,項目總投資53.5億元,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近萬個就業崗位。
(記者 孟繁杰 通訊員 王嘉君 金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