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走出的“養生大師”馬悅凌,最近被揭出并無醫師資格證。因為沒有實體的門診場所,她一直都是通過網絡平臺宣傳自己、進行網絡營銷和診療。“網絡問診”,這種新型的看病方式,也因此受到更多人關注。
被調查者六成曾網絡問診
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經驗:有個小毛小病的,不用出家門、不用排隊掛號、不用看醫生臉色,敲敲鍵盤上上網,就能大致有個判斷。但是,這樣的問診到底靠不靠譜?網絡背后“指點迷津”的醫生、專家們,到底是何方神圣?記者就此展開一番調查。
炎炎夏日,正是西瓜的上市旺季。孕婦可以吃西瓜嗎?南京市建鄴區某小學胡老師,在電腦上輸入“懷孕后可以吃西瓜嗎”,馬上就找到了令其滿意的答案:“少量吃西瓜是可以的”、“不要吃冰箱里拿出來的”等。
方便、快捷地獲取醫療常識,是網絡問診興起的主要原因。南京市機關公務員“80”后小張,是個熱衷于網絡問診的年輕爸爸。這種習慣的養成要追溯到其女兒出生前。“從老婆懷孕,到孩子出生,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網查看。”小張告訴記者,不用上醫院,許多問題上網一查就有答案,復雜的問題還可以免費咨詢“網絡醫生”,信息全面,省事省錢真劃算。
和胡老師、小張一樣,有很多人一旦感覺到不適,不是想到去醫院問診,而是首先在網上尋醫問藥。前不久,國內某媒體發起的一項關于“你是電子病人嗎”的網絡調查顯示,數千名參與者中,超過60%的人在身體感到不適時,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查查,看看咋回事”。更值得關注的是,當網上信息與醫生診斷不同時,只有50%多的網友表示會相信醫生。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健康知識的詢問外,網上問診,最多的是以婦科病、人流、不孕、男科、骨科、泌尿或癲癇等疾病為主,再有就是肝病類的。因為許多人覺得這些問題比較私密,不好意思當面咨詢醫生,而網上問診隱私性強,所以此類網站也特別多。
不少網站成了變相“醫托”“藥托”
利用網站搜索工具,記者試著輸入“前列腺”三個字,一下子找到相關結果約7170萬個。排在前列的幾乎都是號稱“專治前列腺炎的某醫院”的網站,打開網站就能看到醫院介紹、在線咨詢、預約掛號等。不少在線醫療機構紛紛打出“百姓放心示范醫院”、“消費者信得過單位”、“十佳醫療單位”等招牌,以期贏得信任。
昨天上午,記者隨機選取了其中一家網站,以“小便發黃”為由進行咨詢,剛剛點擊在線咨詢,便有一位自稱姓程的網上值班醫生熱情地“打招呼”了。
“有尿頻、尿急、尿痛的情況嗎?”“有尿分叉、尿等待、小腹墜脹等癥狀嗎?”程醫生的一連串發問,讓記者很是尷尬。在明確自己沒有上述癥狀后,記者試探性地詢問道,“我的身體癥狀是否應該屬于喝水少的原因?”
“經過問診,你不能單純考慮這個原因,需要來院經過我們的面診分析,考慮相關檢查項目,為你明確診斷是否存在病因。”隨后,程醫生力邀記者盡快到其所在醫院就診,并熱情地為記者預約了泌尿外科主任專家。
“今后我再也不上網看病了。”回想起不久前網絡問診的遭遇,南京玄武區市民吳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因為肚子痛,她上網咨詢一位在線“專家”,并聽從勸告去“專家”所在的醫院做了檢查。幾項小檢查就花了200多元,又說宮頸輕度糜爛、盆腔積液,另外還開出了900多元的藥。不僅如此,醫生還忽悠說她病得很嚴重,需要做手術,手術費至少1000多元。吳女士晚上想想不對勁,第二天重新到公立大醫院做了檢查。醫生診斷說只是普通的炎癥,用用藥就可以了,根本用不著開刀。
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在線“專家”在網上接受咨詢,通常簡短問個三兩句話后就直接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沒病說成有病、小病說成大病,是他們常用的伎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誘導患者到自己所在的醫院看病或者買藥,成了變相的“醫托”、“藥托”。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線回答患者問題的,多數不是真正的專家,一般來說,由專家的實習生或小醫生“代勞”回答的還是算好的,不少是護士或聘請過來的文案經過簡單培訓后就“上崗”,這些披著馬甲的“專家”,一時讓人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