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局和乘客委員會上周五舉行對話,商討城市公交線網優化方案。
在全面收購和托管公交的外資和民資股份后,南京著手重整公交資源。市城建集團負責人認為,改革不是重燴“大鍋飯”,而是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更好地服務城市和居民出行。
公交市場化:起過積極作用,但如今已走到盡頭
7月28日,南京中北發布公告,將分公司南京中北巴士整體委托市公交公司經營管理,隨后,中北威立雅、新城巴士的股份被后者收購。一系列密集的資本運作后,7月30日,南京公交集團成立。
南京城建集團副總周儀介紹,南京公交市場化改革曾領全國風氣之先,如今重回政府懷抱,是“公交優先”的需求。這不是說,當初的公交改革是錯的,恰恰相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曾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南京公交市場化發起于上世紀末,公交當時還是“短缺經濟”,面對城市擴張的巨大出行需求,中北、雅高等社會資本積極進入,使運營車輛從2000多輛增加到6000多輛,線路從三四十條增加到200多條。那時油價很低,公交還是賺錢的行業,南京中北每年都有千萬元的利潤。
但近年經營環境急轉直下。油價不知不覺漲了三四倍,員工工資翻了倍,而票價一直維持1元,導致南京公交企業全部虧損,總額達8億元。個別企業負債率已達90%,接近破產邊緣。由于企業不愿再追加投入,公交給人的總體感覺是社會觀感度差,服務上不去,相當一部分老舊車超期服役。
公交市場化的另一負面影響,是企業的逐利本能與公交的公益性要求不一致。在南京,主要交通走廊各家爭搶客流,甚至不惜與地鐵爭客源;而邊緣地區、偏遠新區無人問津,線路冷熱不均,各家挑肥揀瘦,損害的是城市運轉和市民出行。
回歸公益性:運營環境變了,服務城市的使命重了
新成立的南京公交集團搭建了“3+1”的企業架構:公交江南公司、揚子公司、江寧公司和場站公司,分別負責主城、江北、江寧的公交運營和全市的場站建設。
“打破了原先各公交企業的‘小九九’,城市可以興利除弊,整體布局。”市交通局公交處處長朱明明介紹,這次線網整合遵循四個原則:城區減復、銜接軌道、外圍擴充、遠郊擴網。主城區削減與軌道走廊重復的公交線路,減少和縮短穿越性長線。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同步配套和調整,依托樞紐站完善與地鐵接駁。而在城市外圍和遠郊,擴大公交線網覆蓋。尤其注意做好公交線網與經適房的配套。
市交通局局長陳雷介紹,公交重新整合后,將按照一體化、均衡化服務要求,和各類交通工具緊密銜接。新成立的場站公司,將成為各公交條線的“大物業”、“樞紐站”,通過自身布點優化公交線網。譬如繼鐵路南站樞紐站之后,南京小紅山樞紐站也將投入使用,并將開建馬群樞紐站,分別接駁城南、城北、城東等方向的公交線網,并使鐵路、地鐵、公路、公交接駁一體化。
按照南京市規劃,到2015年公共交通出行率要達50%,地鐵公交各分擔一半。陳雷認為,在私家車快速進入家庭和城市擁堵加劇的背景下,要提高公交的吸引力,除了公交布局合理、服務提升外,還要維持低票價,這不僅惠及市民,也能促進城市交通有序發展。“公交經營的環境變了,使命重了,只有政府主導,才能進行這樣的調整。”
螺旋式上升:企業比試服務,政府購買服務
從最初國資“大一統”,到“三駕馬車”逐鹿市場,如今又重回“政府懷抱”,市民的擔心也隨之而起:這是不是重燴“大鍋飯”?
對此周儀表示,南京公交改革不是簡單地回歸,而是螺旋式上升。如今重回公益性將通過制度設計,革除公用行業的體制機制弊端。
南京城市與交通規劃院董事長楊濤認為,沒有一種公交運營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北京財政斥資百億元“大包大攬”,南京花不起;香港完全實現市場化定價,南京百姓不會答應……在公交優先的原則下,每個城市都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改革之路,但基本前提是:政府主導而不能包辦,公交借力市場切忌市場化。
專家認為,南京公交改革,其實是參照歐美一些國家“政府購買公交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組合。周儀介紹,市政公用行業都有一定的自然壟斷性,放任市場與公益性相悖,政府包攬又帶來效率低下。南京的設想是,通過“3+1”的組織架構,剝離所有非公交營運的資產,如場站站房、公交物業、廣告、酒店、出租車等給場站公司,使之放手經營,補助公交,而公交企業專心運營,政府補貼也有了對等談判機制和溝通認定。
“我們的確不鼓勵公交企業在同一地盤上相互搏殺,但希望他們在不同區域展開服務競爭。”朱明明介紹,按照管運分離原則,南京將建立政府購買公共交通的長效機制,通過公交補貼政策,在全行業實行成本規制和經營評價制度。三家公交公司“三分天下”的布局,就是為了促使它們展開“比較競爭”,使公交的營運服務透明化,政府將在全行業平均服務水平和成本消耗的基礎上,針對性地予以補貼。(王夢溪顧巍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