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不是唯一出路
“不應把重點放在是否關閉養殖場或者禽鳥交易上,而是應當放在加強檢測上。”對此,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潮潭認為,所有的活禽養殖都存在風險,靠單純的關停,既不符合老百姓的傳統習慣,同時也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郭潮潭的建議有兩點,一是增強養殖戶對活禽的定期檢測,二是集中定點宰殺活禽。而要推行后一步,必須先改變公眾“現吃現殺”的飲食習慣,這絕非易事。定點屠宰的雞必須靠冷凍運輸,這樣一來,雞的味道大打折扣,“無論口感還是營養,能有保證嗎?”有網友質疑。
此外,“定期檢測能有保證嗎?定點屠宰,會不會出現像‘瘦肉精’那樣的食品安全事故?”該網友進一步表達了他的憂慮。
確實,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想讓人們短時間內對食品企業建立起信任來,很難。
“前段時間發生的速生雞事件,讓很多人還沒有緩過神來。”一位長期關注此事的專家分析,盡管速生雞本身可能沒有多大問題,但卻能重重打擊人們對整個行業的信心。
現在,禽流感呼嘯而來,雖然從上到下、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竭力用一種“正規、安全、衛生”的姿態,展示著正規化生產的“流水雞”,不少人認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真正讓以“善吃”聞名于世的國人全盤接受,恐非一日之功。
雞的困惑尚未解決,5月7日媒體上一則信息,又悄悄給養殖業的另一大戶敲響了警鐘:“在中國南部和東南部的養豬場,感染流感的豬的數量正在增加。”人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如何吃豬肉”的難題?沒有人能給出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