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又是“液氨”?
今年6月,吉林一禽業公司的特大事故也是由于液氨泄漏引發爆炸,奪去百余人性命。不到3個月,這個“罪魁禍首”再釀慘劇。
上海市安監局危化處處長熊偉國介紹,氨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為運輸及儲存便利,通常將氣態的氨氣通過加壓或冷卻得到液態氨。液氨在工業上應用廣泛,可起殺菌和降溫制冷作用。由于液氨具有腐蝕性且容易揮發,所以其化學事故的發生率較高。急性吸入氨中毒的發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閥門爆裂等造成。嚴重吸入中毒可造成氣管阻塞,引起窒息。
為何那么危險的東西為冷藏業常用?華東理工大學危險化學物質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修光利說,因為效果好,污染小,且價格相對低廉。
據了解,液氨目前每噸大約不過2000元,在工業上使用效果也很好。不僅國內,國外也同樣使用得很普遍。人們熟知的氟利昂,因影響大氣環境,對臭氧層有破壞,成本也高,而且在安全性上也有難題,反而難以替代液氨。
“但是液氨在設備建設、生產、管理上必須嚴格按照規定。”修光利說。
上海市質監局今年6月還印發《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關于集中開展特種設備安全大檢查的通知》,檢查重點中突出氨制冷企業(重點是肉類、水產、蔬菜等食品加工儲存場所)的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重點檢查液氨裝置內高壓部分是否有安全隱患。
一位在上海從事液氨閥銷售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常用的閥門和管道在技術上已經較先進,一般使用單位都“雙保險”:報警設備負責自動關閥;值班室派人手動操作。“但再好的設備都抵不過科學周到的管理?!?/p>
相關專家認為,施工和員工培訓兩個環節往往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據事故現場處置人員說,這家冷藏企業的冷庫是2008年建造的,使用時間不長,但液氨管路系統管帽為何會脫落,是材質問題、施工問題還是使用上、管理上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調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