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3月8日專電(記者王學濤)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近20個月考古發掘,山西新絳縣絳州州署遺址考古發掘告一段落。考古工作者告訴記者,出土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金屬貨幣等,尤其北宋鐵質錢幣出土頗豐,目前發現的數量已有12000余枚。
絳州州署遺址位于新絳縣城西一處高崖之上,現僅存一座元代風格州署大堂和明清時期修建的二堂建筑。其中,州署大堂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相關負責人楊及耘介紹,由于年代久遠,鐵質錢幣銹蝕嚴重,后通過除銹等科技手段,完成了幾十枚鐵錢的處理,目前共發現6個不同時期的北宋年號,其所屬時間段集中分布在北宋中晚期,尤以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1111年)數量最多。
專家認為,中國鐵錢始自西漢初期的鐵“半兩”,至北宋時期達到鐵錢使用的一個高峰期。北宋初期的河東路(今山西地區)實行銅錢和鐵錢并用的措施,到徽宗時,則只專行鐵錢。絳州州署遺址鐵錢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北宋一朝的貨幣政策和政治形勢的走勢。
河東地區的鐵質錢幣在北宋鐵錢中素以樣制精好、字口深峻、棱角分明、書法精美而著稱。絳州州署遺址出土的北宋鐵錢充分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冶煉鑄造技術和書法藝術水平,為人們研究鐵質錢幣這一類較特殊的幣種發展和演變及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鑄造、書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實物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