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達·米切爾 12歲被嘲笑的孩子在這里找到自信
漢娜的另一個朋友,阿伊達·米切爾,與漢娜有著類似的自我強迫癥。12歲的阿伊達與漢娜一樣懷著明星夢來到好萊塢。阿伊達的媽媽康妮說,他的童年時代過得一點也不快樂。他3歲時隨父母從愛爾蘭移民到美國,因患有發育性協調紊亂癥,經常被周圍的孩子嘲笑和欺負。相比來說,他更能與好萊塢的成年演員混得來。
阿伊達曾在高威的市政廳劇院里演出。10歲時,他隨父母搬家來到圣迭戈,并進了一個藝員訓練班。但他很快發現,這里不是學習表演的地方,孩子們來這里純粹是為了找樂子。康妮想讓他跟演藝界有更多的接觸,因此帶著他來到好萊塢,參加為期一周的試演培訓強化班學習,阿伊達表現不錯最終被錄取。培訓班的課程結束后,康妮還不得不逼著阿伊達回到好萊塢,因為他對自己太沒有信心,害怕遭遇失敗。好在阿伊達最近獲得了出演電影《下流人生》(Low
Life)的機會,劇中他將扮演梅尼·德萊佛和埃迪·伊扎德的兒子。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兩部電影的拍攝,正準備開始在拍攝第三部電影《Rodeo》,該劇中他將扮演一個受到繼父虐待的孩子。
康妮發現,幫助兒子在好萊塢發展事業要比看著他童年時受磨難快樂得多,“在家里,我得花很多時間與他的學校和醫院打交道,而現在我可以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對他的人生更有意義的事上。”許多演員媽媽為了保護孩子免受挫折打擊,總是傾向于降低孩子的樂觀,但康妮恰恰相反,他對阿伊達所有的豪言壯語都表示鼓勵。“在這里,他是名人,”康妮說,“過去,主流社會總力求把他變成他們認為的那樣。”
失敗的大多數依然在堅持
但是,能夠成功的畢竟是少數,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得到試鏡機會一直在堅持不懈,而小演員之間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有些人為了得到試鏡的機會不得不動私心,對朋友保留那些與試鏡有關的重要信息。
杰莎:試鏡來得太遲
對杰莎來說,試鏡來得太遲了。她總是把握不住試鏡的機會,就像做其他任何事一樣:她排練、努力、失敗,然后重來。她和父親一同到印度的寶萊塢演出,她在橄欖花園邊吃冰激凌邊等待機會,他們已是這里的常客。
父親杰伊覺得自己過得很失敗。他開始經常性偏頭痛、體重增加、飲酒過度。他和妻子是包辦婚姻,但妻子現在反而變得越來越獨立,當她來看他時,似乎不想再扮演她以前的角色。經營演藝事業對他來說越來越顯得單調乏味。
杰伊也開始注意到橡樹林周圍那些父母們的表現。有的甚至開始逼著孩子參加第二甚至第三次試演培訓班,為了給孩子爭取一次試鏡的機會,似乎已顯得不顧一切;有的則對那些訓練班的老師們頗有微辭,因為他們掏了錢卻沒看到什么結果。
杰伊早已決定不在橡樹林住,他把杰莎送到了一所傳統的教會學校,希望女兒至少看起來有個與普通孩子沒有區別的童年,但他還是經常送杰莎到各種培訓班上課:一個星探辦的為期5周的課程(390美元),八期臺詞訓練班講座(365美元),一個六小時的臺詞強化訓練課程(150美元),后來,杰莎還第二才參加了喬伊·鮑爾·簡森的臺詞訓練班,間森為迪斯尼影業選擇演員。杰伊喜歡間森不說太多廢話,她總夸杰莎正在不斷提高。當然,杰伊希望她能為女兒在一部電影中找個角色。
瑪麗:試鏡的秘密
小演員之間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有些人不得不保留那些與試鏡有關的重要信息。瑪麗曾被一個星探叫去試鏡。5分鐘后,瑪麗從試鏡房出來。她的一個朋友們立刻過來打聽試鏡的情況。譬如,誰在房里,他們要什么樣的演員,房間怎么布置的。瑪麗一一作答,然后這個朋友被叫了進去。媽媽羅麗急著走,但被瑪麗一把拉住,她的朋在里面還沒出來。
“我試鏡的時間有這么長嗎?”瑪麗問。
“沒有,”媽媽告訴她,“但這不重要。”
“我知道。”
“我愛你,”羅麗安慰道,瑪麗看起來有些緊張,“或許他們只是要中間休息一下,”羅麗又安慰道。但她的女兒并沒有露出一絲微笑,瑪麗想看看她的朋友是否會拿到雇傭申請表,這意味著能否參加第二次試鏡。
羅麗又等了一小會兒后輕輕地說:“瑪麗,我猜她可能已經拿到了申請表。”但瑪麗要她先到車里再等一會兒,她看著周圍的人像她一樣走來走去,就像是刺探消息的便衣警察。
瑪麗后來承認她并沒有完全告訴試鏡室里的情況,那個星探要求進行即興表演,她不想讓這個朋友在進去前有幾分鐘思考的時間。
雖然感到失望,但瑪麗還是忍不住跟媽媽討論今年夏天什么時候再來洛杉磯。羅麗正在考慮這件事,算著還有幾天才能回印地安納,她和丈夫分開有些日子了。雖然羅麗知道丈夫那邊一切都OK,他甚至已經在學著做飯和收拾屋子了,但她卻忍不住掛念兒子,另外,她也為不能照顧中風的婆婆而愧疚,但她現在分身無術。
瑪麗一心想著當明星,有些孩子可能不很在意自己的夢想是否能實現,但瑪麗不是,如果她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羅麗不知道她是否也能一切OK。(塵塵
阿哲)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