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正常”
為了盡量保持正常生活,面容失認癥患者往往通過面容以外的其他特征來辨別他人,這些特征包括服裝、發型、身高以及表情和語調特征等。這往往強迫患者們花費更多心思仔細觀察細微特征,并且把它們對號入座、一一牢記。正因如此,這些患者經常展現出優于常人的觀察能力。比如,他們辨認雙胞胎的能力就比正常人強。
當然,面容失認癥的癥狀也有輕重之分。一些重癥患者可能對家人甚至自己的面孔也沒有任何感覺。隨身攜帶影集和在衣服上貼上標簽是這些患者的救急之法。對于癥狀較輕者,也有一些辦法可以幫助他們盡量避免尷尬境地:在沒有確定對方身份前,千萬不要講出對方姓名;在沒有好友陪同情況下,盡量避免出現在人員密集區;看電影時記得有一位愿意從頭到尾講述情節的朋友在身邊。
莫爾特比在這方面也頗有心得。為了確保在約會中不會認錯人,她一般會在到達約會地點后給對方打電話,讓對方接聽。如果自己先到,她則會一直刻意打電話,直到約會對象走到她面前為止。如果因為參加某項活動而在同一天結識了一群人,莫爾特比會根據外形特征把這些人分類,比如高個子、深頭發的瘦男人等等,然后再依照更加細微的特征加以區分。
由于“視而不見”,面容失認癥患者經常被熟人或朋友指責“冷漠”、“傲慢”。有時他們可以假拖“喝醉”蒙混過關,但這樣的借口并非萬能藥。如果直接坦白“對不起,我實在想不起你是誰”,又很難取得對方諒解。
在了解這種病癥前,許多面容失認癥患者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得知自己患病后,這種壓力反而有所減輕,但痛苦也會隨之而來。解除了不善交際的壓力,也為失去機遇和朋友找到了合理解釋,但生活并未因此變得輕松。
患有面容失認癥的建筑師哈里斯說:“在社會生活中,我肯定失去了很多機會。在見過一面后認不出對方的面孔實在是一種障礙。”
(作者:高路 編輯:王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