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古堡 穿古裝 時光倒流700年

中國日報網(wǎng)環(huán)球在線消息:這里是比利時北部的弗蘭芒大區(qū),大多數(shù)歐洲人對弗蘭芒地區(qū)的第一印象都是鄉(xiāng)土氣息濃重,這令弗蘭芒人耿耿于懷——如果歷史倒退到中世紀,弗蘭芒地區(qū)的繁華程度絕對可以和當時的倫敦和巴黎媲美。從13世紀到15世紀,弗蘭芒地區(qū)都代表著歐洲城鎮(zhèn)文明的最高水平。
充滿自豪感的弗蘭芒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緬懷光輝歷史的愿望——最近,弗蘭芒地區(qū)冒出了20多個主張“回到中世紀”的團體。這些組織的成員包括了社會各階層人士,他們從事著各類現(xiàn)代工作,和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然而在下班或者周末時光,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復古方式:放棄一切現(xiàn)代文明手段,像個中世紀人一樣生活。
住進古塔的夫婦
今年57歲的伊芙娜·揚森斯女士在平日里是個普通的醫(yī)院清潔工,不過到了周末,她就會爬上一座三層的中世紀瞭望塔,變身成為一名14世紀的女公爵。鑲嵌翡翠的項鏈,裝滿金幣的皮囊,當然還有一批專屬于她的騎士,這其中還包括了她的丈夫。
沿著狹窄的臺階而上,揚森斯女士對這座自己親手“扮靚”的古塔非常滿意——古色古香的獸皮、明晃晃的大劍,一切都與中世紀無異。她說,如果她有更多錢的話,就會整天生活在中世紀,雖然她也知道這些都是假的。“在中世紀,生活沒有那么多壓力,既沒有電話也沒有吸塵器,這兩樣東西真讓我心煩。”
不住塔里的時候,這對夫婦也保持中世紀特色——他們家的大床復制了中古樣式,兩人平時飲食也盡量不吃不喝任何中世紀沒有的東西,比如西紅柿,比如哥倫布從美洲帶回的咖啡。對于胡蘿卜這類生長在地里的農(nóng)作物也要留神,因為在中世紀,教會認為從地里生長出的東西都是撒旦的食物。
讓我們穿起盔甲
這股“中世紀復古風”在比利時越吹越盛。在北部地區(qū)有點閑錢的比利時人會考慮買一套盔甲,而且?guī)缀跻磺信c中世紀有關的習俗都開始流行:用打火石點火,在野外支起一口大鍋,然后大家每人分得一碗熱氣騰騰的肉湯,過著當時綠林好漢的日子。有一些弗蘭芒的年輕人還嘗試了一條復古的朝圣路線:從弗蘭芒徒步2000公里,翻越比利牛斯山,到西班牙北部的圣城圣地亞哥朝圣,這里是天主教僅次于耶路撒冷、梵蒂岡的第三大圣城。
這場席卷比利時的復古潮流也引起了行為心理學家們的興趣。根據(jù)他們的研究,比利時人,特別是北部的弗蘭芒人一直以來都很懷念中世紀的輝煌,那個布魯日和安特衛(wèi)普超越倫敦和巴黎的時代。歷史上,比利時曾無數(shù)次遭受外國侵略,從羅馬人到北方的維京人再到荷蘭人。只有在中世紀的部分時間里,比利時人保持著比較強大的姿態(tài),因此普通民眾懷念那個時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雙重身份的煩惱
迷戀中世紀,也并非沒有代價,除了購置相應裝備之外,還必須時常在中世紀和21世紀之間轉換。鮑爾·馬爾菲是一名郵局職員,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當成一名14世紀的弗蘭芒武士,后來還淪落成了強盜。綠林好漢的自由自在和在郵局的枯燥工作形成了鮮明對比。馬爾菲先生顯然更喜歡強盜的身份,這樣他可以為所欲為,在家穿得破衣爛衫也沒有人敢管他。
不過每逢周一,當他重新坐回郵局辦公室的時候,那種沮喪和不適讓他遲遲不能進入工作狀態(tài),“我每次上班后,都要花上起碼30分鐘才搞清楚自己不是生活在中世紀,因為電話鈴響了。”
也難怪馬爾菲先生搞不清自己身處何處,郵局單調、機械的工作與周末的快樂中世紀時光相比,實在是缺乏吸引力。“我們住在沒有窗戶的小木屋里,當然都是我們自己搭建的,烤著面包,唱著圣歌,喝著中世紀口味的葡萄酒,真是太棒了。”
歷史上的中世紀并不美好
身為比利時人,曾經(jīng)披上盔甲戲耍一番的著實不少,但是畢竟真正愿意重返中世紀的還是鳳毛麟角。而且這些所謂的“中世紀復古風”在歷史學者的眼中,無異于關公戰(zhàn)秦瓊式的鬧劇。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埃德沃德·范埃爾曼認為,崇尚中世紀生活方式的人,其實都對中世紀缺乏了解。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黑死病、麻風病肆虐,流血的戰(zhàn)爭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曾扮演過中世紀人物,但是那只是為了好玩,當真的話就有點可笑了。”
有很多中世紀的傳說在歷史學家看來,都屬于無稽之談,比如廣為流傳的關于中世紀婦女都要穿戴金屬制的貞潔帶,實際上這種貞潔帶只是個別主教和宗教裁判所的一種刑具,根本不可能有人天天穿戴著它。還有那些騎士救出高塔中公主的童話,真實的歷史上幾乎不可能發(fā)生,因為他們連護城河都無法跨越。
(作者:吳筠 編輯:王晶 來源: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