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5月30日零時,有關方面正式公布印花稅上調。政府出臺政策的初衷是為了股市的健康發展,并非想讓股市急挫,引發市場動蕩。不過,良好的動機,必須輔之以科學的、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手段。因此,政府在出臺政策之時,不得不慎之又慎,以符合市場所望。
應該看到,政府在此輪大漲行情中確實更多地采用了市場的手段加以調節,比如出臺貨幣政策收緊流動性,比如嚴厲清查內幕交易樹立股市的信心。但應該看到,中國股市離完全的政策市不遠,清理政策痕跡不易。我們贊賞政府建立市場意識的努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對一些具體做法中存在的弊端視而不見,甚至因為政策符合自身的市場預期與利益就大聲叫好。
在印花稅問題上反映出的一些問題,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第一,對于稅收的法治程序至今未引起重視,對短期行政效率的訴求壓倒了建立稅收法治體系的訴求。稅收因此成為調節經濟的一個常用武器,如不慎用,危害極大。
稅收政策屬于財政手段,但也是行政手段。由于中國的稅收政策多由財政部主導,各自解讀的空間大,導致行政色彩極濃。《印花稅暫行條例》由財政部負責解釋;施行細則由財政部制定,極具行政色彩和極大的靈活性,最高曾經達到6‰。同時,對于不同的機構不同對待,基金享受免稅待遇,對國有股與法人股轉讓曾有暫不征收印花稅的優惠政策。毫無疑問,印花稅是一種強有力的行政手段。
所有的行政手段都會經過一個行政周期,印花稅也不例外。由于股市與貨幣調節信號悖離,市場傳言上調印花稅不止一日,財政部官員上周辟謠聲急,又在深夜出其不意地出臺上調政策,面對急挫的股市,面對前天以前每天5億以上印花稅的3倍可能收入,面對巋然不動的利益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某研究員甚至提出,“光用印花稅手段不足以給股市‘敗火’”。
股市需要長期發展,以行政手段調整股市跌出空間,未必能得到長期發展的穩定環境,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經提出長期預期越弱,投機動力愈強一說。建立法治稅收體系,以行政稅收手段達致依法治稅目的,怕是南轅北轍。
在牛市背景下,一曲行政打壓的大合唱足以反映出,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者遠不止中小股民。有關部門與一些學者對于市場理解的偏頗,對于行政手段的熱衷,以及稅收法治意識的淡薄,恰好讓中小股民抓個正著,于情于理于法都難以說通。
第二,資本市場十分復雜,既與國內外的貨幣流動性過剩有關,也與一個國家的投資渠道發達程度密切相關,更與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有關。
從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以及遭遇的結構性矛盾沒有變。如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會發生變化,資產價格的膨脹趨勢不會改變,即便短期受到打壓,出于市場規律自身的要求,資產價格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仍然會上漲;如外貿成為三駕馬車之一拉動經濟的格局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如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矛盾暫時無法緩解,而在加強風險之外拓寬投資渠道等方面仍然匱乏。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渠道除了股市就是樓市。這時應該雙方協力,盡快加強交易監管搭建技術平臺,拓寬投資渠道,不能把股市與樓市的火爆一股腦歸罪于中小股民的不理性。
應該特別指出,隨著股市政策走向的明確,由于缺乏避險工具,中小投資者的生存空間會日漸縮小。他們力量分散,既無法應對國內外機構尤其是國外機構的趨勢性判斷與利益訴求,也無法從今年將要推出的股指期貨等品種上獲得避險手段。如果不是受技術因素掣肘,股指期貨會很快推出——中小投資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自求多福,沒有對于個股的準確判斷,不要輕易試水以求賺錢。如果將上調印花稅解讀成未征收資本利得稅的利好,會出大問題。
事實上,對于政府清理、整頓股市內幕交易的行為,中小股民贊成者居多,這說明中小股民仍然具有基本的清醒,他們反對的只是有關部門的虛假陳述,以及政策出其不意的變更。希望有關部門把這樣的反映當成利好,當成中國市場經濟發展至今的成果,而不是相反。這樣才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
作者: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