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街上看不到證券交易廳的,而這里,到處都是華爾街。”斯蒂芬說,美國那邊多的是行色匆匆的證券經紀人,沒有供幾十歲的老人家們坐在一起看盤、喝茶、聊天的場所,“總之,在那邊炒股是件很無趣的事情,人們不會在飯桌上或者酒吧里眉飛色舞說起股票來,但在中國,人們很愛說這些,現在,我的中文股市詞匯量遠遠大于英文,‘套牢’、‘消息’、‘漲停板’,我都不知道英文該怎么說。”
斯蒂芬所言美國普通投資者對炒股技術的陌生確屬實情,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約有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達9600萬。比起個人的能力和朋友間的消息,美國人更相信基金經理的專業經驗。
長期研究美國私人投資理財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戴先馳告訴本刊記者,真正敢于親自動手炒個股的,是比中產階級更富裕的家庭,他們除了投資基金,還會根據投資銀行的建議,持有個股。
與共同基金不同,投資銀行的服務是私人投資顧問一對一進行的,資金門檻從10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
戴先馳說,在美國投資股市,更像一門數學,而在中國,更像一門社會學。美國監管當局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任何內部人員都不得透露信息。
“炒股不靠小道消息,就只能靠計算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制勝,所以專業人士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來中國冒險
斯蒂芬有一句名言“中國比美國更配得上冒險家的樂園這個稱號”。得出這個結論,是根據他的親身體驗。
斯蒂芬說,他財產的飛躍式增長是在中國的這3年里實現的,在美國那些年,財產增長“緩慢得像是停滯了”。
3年前他剛到中國時,一家四口租房子住,租金每月1.2萬,后來漲到1.5萬,第二年他認識到買房子更劃算,于是投資130萬人民幣在北苑一個國際社區買了一套房,第三年房子總價翻了一番,這套房子讓他一年之內賺了100多萬。
渣打銀行中國區主管馬克就沒這么幸運了,他在美國本土的房子次貸危機后大幅貶值,個人資產變成負值。馬克向本刊介紹說,美國中產要想炒房可沒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自住房,你30萬美元買來的房子,40萬美元賣掉,掙到的那10萬美元除了要交交易稅,還要再算進個人所得稅里扣一遍。
“你要想像在北京那樣自己出個首付,讓租房客替你交月供,更不可能。”美國房產每年還要征收相當于當年房子市值2%的房產稅,這個稅必須按月付。每個月收1000美元的租金,可能房產稅就要交900美元。
“總之,貸款利息加所得稅,加上亂七八糟的稅收、維護費用等,投資一套住房的成本可能會高于出售后所獲得的利潤。而且賣得價錢越高,所得稅率也高。除非房子升值非常快,否則投資房產沒什么油水。”
“所以呢,我們也就安安心心投點基金,每年有個5%的收益,就感謝上帝了。”馬克說。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