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一兩億農民工的身份能不能轉成城鎮居民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國城鎮化、工業化能否實現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廖英敏在11月16日的《住房綠皮書》發布會暨2009~2010年住房形勢與政策研討會”上談起保障性住房時說。
該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等部門主辦。根據該書的研究,盡管我國住房市場體系發展迅速,住房供應結構已呈多元化,已經構建了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但是,仍存在覆蓋面不多,對一般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各項住房保障制度不夠細致,配套政策與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
2008年、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但是這些保障性住房僅僅覆蓋到城市低收入人群,比如經濟適用房和雙限房支持的是城市人口的中低收入階層,對非城鎮戶籍的外來人口并沒有給予住房支持。
而盡管全國城市化率達到40%以上,但是統計進入城市常住人口的農民工并未享受到這一政策利好,從這一角度看,工業化和城市化仍只是空中樓閣。對此,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日前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目前的城市化存在不徹底因素。農民工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為我國30年來的高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但當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最先受傷、傷害最重的卻是他們。
對此,廖英敏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汪麗娜建議,在“十二五”期間,考慮擴大保障性住房的覆蓋范圍,將農民工納入城市保障性住房領域。汪麗娜更是大膽提出,“十二五”期間,特別是要大力發展可支付性住房。
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住房價格隨著經濟好轉而不斷上升,目前已經超過2007年價格的最高時期,這導致居民的購買能力不足,并極大地擠壓了居民的消費,使得經濟結構日趨不合理。一般而言,家庭每月的住房消費應當在30%以下為安全線。但是,目前中國按揭還款占到收入50%的家庭比例偏高。
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中國有一部分高收入人群限于壟斷行業、金融行業等等,其形成的消費能力和投資能量很大,比如目前的住房開始轉向以投資性消費為主。但是大部分人群并無消費能力。
汪麗娜為此指出,“一個住房市場的健康發展,一定是在占整個人口的80%的中等收入群中有可支付能力,才能維系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政府在政策引導上應該向這方面努力。”汪麗娜說。
《住房綠皮書》指出,未來城市的發展將不斷梯度推進和動態演化,一、二、三線城市,東部、中部、西部城市的住房需求和價格也將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由于城市發展具有層次性,滿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要的中低端房地產的潛力也很大。
但該綠皮書也指出,城鄉一體化發展將不斷深化城鄉二元體制制度創新,進一步推動城鄉住房市場的統一,農地和城市土地同地同價將成為一種趨勢,并將對住房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也會有助于舒緩大部分城市土地供給瓶頸,影響住房價格水平。
綠皮書建議下一步采取實施均衡發展的經濟社會戰略,以全面協調推進城市化,讓更多的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分享城市化的好處,促進經濟增長。
根據了解,目前全國保障住房市場體系還存在幾大問題:一是公積金制度建設尚未完善,保障范圍小,保障偏離度大。工資越高公積金越高,避稅額度越大,所享受的住房貨幣保障程度越高。二是經濟適用房制度監管不完善。三是廉租房制度建設緩慢,保障范圍小,資金缺口大。1998年至2006年全國累計用于廉租房建設的資金僅為70.8億元,2007年1月至11月全國投入資金僅為83.2億元,遠遠沒有滿足“十一五”期間每年近500億元的廉租房資金需求。第四是住房保障形式單一,與人均收入分布不匹配。夾心層未有住房解決的出路。
根據該項報告,2009年前三個季度土地的交易已經有了回暖的新跡象。這一態勢在北京、天津、重慶三個直轄市比較明顯。2010年我國土地成交價格或將提升,上海、北京、杭州土地價值潛力穩居三甲。
汪麗娜指出,由于地方財政收入和土地掛鉤,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體,盡管廈門、北京,樓面價格達到了2萬-3萬,但是在這樣的土地市場的背景下讓房價降下來,肯定不可能。
她指出,下一步應該反思,尋找一些長效機制、完善制度建設等角度去進一步的探討中國住宅產業的發展,可能會給老百姓創造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能不能讓普通住宅的價格不采取一種價高準則的方式,能不能采取綜合的指標,比如考核開發企業的資質,考核他用地到底是在蓋高檔別墅,蓋商業樓宇還是蓋居民用的普通住宅,考核企業前期的業績,房屋有沒有不好的地方,老百姓的滿意度、社會的認知度,這些指標都可以做。”她說道。
(來源:21世紀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