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石油發布消息稱,中委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簽署了胡寧4石油合作項目及長期融資合作等重要協議。根據協議,中方將向委方提供約200億美元融資,25年合同期內,該項目將生產29億桶左右的超重原油。委國家石油公司與中國石油簽署石油購銷合同,作為委還款保障。(4月21日《第一財經日報》)
有人形容,此次合作是“缺錢”的委內瑞拉遇到了“缺油”的中國,因為中國境內石油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而委內瑞拉目前處于“缺錢”狀態。據委內瑞拉官方統計,2009年委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3%,其中石油行業產值比上一年下降了7.2%。2010年2月的失業率則高達8.6%。目前,委內瑞拉出口石油的一半以上都要銷往美國,為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委內瑞拉最近開始尋求向其他國家增加出口量。
在這之前,2009年7月,中委雙方曾簽署金額為4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兩次合計為240億美元,僅次于中國與俄羅斯2009年2月簽署“貸款換石油”協議涉及貸款250億美元的水平。從去年起,中國還先后與俄羅斯、巴西、厄瓜多爾、安哥拉、哈薩克斯坦等產油國簽署過類似的協議。根據這些協議,未來20到25年間,中國將通過向上述6國的石油企業提供760億美元貸款,以換取每年3000萬噸左右的石油供應。
不過,中國與6國的“貸款換石油”,受到制約的因素較多,委內瑞拉對中國的制約條件還算比較寬松的,而有的國家卻要苛刻得多。例如中國與巴西的貸款換石油協議,中國的貸款將以巴西的石油收入作抵押,但將用現金償還——而不是石油。巴方按協議提供給中方的石油會按市場價或準市場價格出售,中方雖然名義上獲得了“穩定的”石油供應來源,但實際的購油成本卻省不下多少。
雖然委內瑞拉對中國的苛刻要少些,但如果單從石油買賣的角度看,中委的“貸款換石油”合作,中國并不會得到多少好處。一項數據表明,按去年7月雙方第一次簽定的“貸款換石油”協議,委內瑞拉每天應向中國輸送約460000桶原油,但來自中國政府的資料顯示,2010年1至2月,中國從委內瑞拉的日均原油進口量僅為132000桶。
進一步推斷,如果中國不與委內瑞拉簽署此協議,到時還得以時價買進別國石油。而這個協議只是用固定利率貸款確保了委方提供25年供油的保證。因此,只有到時候油價走低時,我們才能保證這筆美元貸款及其利息能夠抵消掉委方提供的29億桶超重原油中更多的一部分。由此看來,這份交易對中國來說并不劃算。
實際上,“貸款換石油”完全是一個中國式的制度創新。中國作為國際能源市場的后進入者,面對早已被瓜分殆盡的“份額石油”市場,石油進口不得不主要依賴“貿易石油”。
與從國際市場上直接購買“貿易石油”和直接投資海外獲取“份額石油”不同,“貸款換石油”雖然本質上也屬于“份額石油”之一種,但所選擇的談判對象既不是財大氣粗的中東產油國,也不是地緣政治風險極高的國家,而主要是與中國一樣的新興大國或中等新興國家。
昨(20)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中國“貸款換石油”的考量》的文章認為,中國“貸款換石油”攫取能源的舉動似乎有些幼稚。從經濟角度講,中國實際上是買進了大量遠期大宗商品期貨合約。《金融時報》的說法有一定道理。的確,中國與6國的貸款換石油,相當于以一個比較優惠的條件將外匯儲備轉化為石油儲備(存在它國的油田里),只是一個“標準出口融資合同”而已。
當然,中國與6國簽定的“貸款換石油”協議才一年多時間,到底我們是賺了便宜還是簡單的雙贏,或者做了一種并不劃算的買賣,現在還很難下結論。不過,也有的業界人士認為,“貸款換石油”是贏,而且是雙贏。對正需要現金的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國而言,這些協議的簽署,對方拿到了巨額的平價貸款,還增加一條出口原油的渠道。對中國而言也增加了一條進口石油的渠道,進而能保障國內石油安全。從中國的能源戰略角度分析,中方與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國的合約儲備石油,將有助于中國增加戰略儲備,這些國家可望成為中國石油進口的戰略來源地。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