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后一刻,奧巴馬總統終于得到了自己在50歲生日時最想要的禮物――共和黨和民主黨就美國債務上限談判達成協議,美國未來債務違約的風險暫時得以避免。
美國債務上限問題牽動人心,成為市場熱點,拿來和希臘債務危機進行對比是很自然的事情。從數據來看,美國和希臘有相似之處。2010年末數據顯示,希臘國家財政赤字占本國GDP的比重為10.5%,美國為8.9%;希臘公共債務占本國GDP比重為142.8%,美國為96.6%。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均遠超國際公認的安全底線,美國和希臘并無不同。
信用評級機構的態度相似。一個多月前,標普就已經宣布,在未來3個月內調降美國長期信用評級的可能性最少為50%。惠譽也表示,如果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把美國列入債務評級負面觀察名單。根據7月26日的最新調查結果,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即便美國債務上限得以提高,至少也會有一家主要評級機構將對美信貸評級做出下調。從穩定到負面,從“一半可能”到“有可能成為現實”,評級“三劍客”對美國的表態,和對希臘并無區別――或許有一點大的區別,那就是和希臘的“CC”級相比,至少美國還高出許多。
債務安全遠超底線,評級機構警告連連,以此來看,美國和希臘算得上同病相憐。但仔細比較,兩國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希臘的問題是經濟性的,單一經濟模式如同“阿喀琉斯之踵”,成為致命傷,單純依賴旅游業的脆弱經濟,如同建在海邊的大廈,一場金融海嘯襲來,被沖擊得元氣大傷。而美國的問題則是政治性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關于債務上限談判的爭執主要集中于一次性提高還是分步,是加稅還是減少支出,減少支出是否從社保、醫保著手。兩黨互不相讓,都想迫使對方“先踩剎車”,目的在于贏得明年的大選。
不妨將兩國的GDP做個對比。美國14.8萬億美元的GDP總量,相當于50個希臘GDP的總和,4.56萬美元的人均值,是希臘的1.8倍,盡管美國目前經濟復蘇力度欠佳,但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并未受到根本性傷害。換言之,美國的造血功能遠強于希臘,有能力維持“舉債度日”的財政現況,而希臘只能被動地等待輸血,這才是兩國根本的區別。
美國債務上限談判達成協議,將讓市場的緊張得到緩解。不過,不能小看美國的借債能力,以本次達成的結果來看,也只能讓美國在未來8個月到12個月避免再度面臨債務違約風險。
或許過不了多久,美債務上限問題又會被拿來討論和談判,自1960年至今,美國國會已經78次對債務上限做出改動,奧巴馬任內就已經發生了3次。不過,投資者不必過于擔憂,美國債務違約的事情,早在1979年卡特政府就曾短暫發生過,可30年過去了,美國國債仍是全球基準。
(本文不作為投資的依據,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