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后,經濟學家和銀行家呼吁中國應該采取積極態度參與重建國際金融秩序,重建國際儲備貨幣體制,修改國際金融規則。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等經濟學家在參加北京舉行的一個改革開放30周年座談會后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提出了上述建議。
湯敏認為中國應該爭取將人民幣納入到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以美元或者少數貨幣為主的,不受約束的國際貨幣體系可能要發生一些比較大的變化。這不但是從其他國家利益,從美國利益來說也是一樣的。在布雷頓森林會議定下來,還跟黃金掛鉤的,現在這幾個國家完全根據國內的利益來決定貨幣的發行。那么它的儲備貨幣的模式很可能未來要受到一定的制約,也解決要定一些新規則,甚至更多的貨幣應該進入國際儲備貨幣的籃子里面,像這些規則可能也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他同時建議中國政府應該組建專門的研究小組,對國際貨幣儲備體系,跨國資本流動監管,建立國際間重大問題談判協調機制,國際金融仲裁機制等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準備談判應對口徑。
同時,湯敏還認為,中國在準備和國際社會重構國際金融新秩序時,還要考慮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要在重建和諧、有序和安定的新秩序中有所作為,”湯敏說。
郭樹清認為中國應該主動引領國際貨幣體系的重新建立或改造,以及國際金融規則的制定和修改。“我認為也到了這樣的時候,”他說,事實上,如果算上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國已經在很多年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熟輸出國。那么現在情況當然不一樣了,他說:“我覺得在這個方面我們應該是既不要太冒頭,但是也應該積極有所作為。否則我們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我們很多的利益,那么也喪失了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但郭說我們還是應該看到我們金融體系的總體水平還是落后的。就是在很多具體的方面,特別是金融企業的管理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金融監管還有很大的距離,貨幣政策、調控方面也有很大的距離。
郭樹清強調說:“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總體上我們的金融體系還是很落后的,很不健全,我們金融服務的水平,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在全世界上的排名還是很差的。”
湯敏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應該是一個大改組,大變化的契機。格林斯潘說這是百年一遇的危機,那么它也必定伴隨著百年未遇的機會和原因。對中國來說,應該研究危機過后這個世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特別是世界規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對我們的意義特別重大。
“我們進入國際社會是在按照既定的規則辦事,所有的貿易、金融規則都已設定,我們只能按照國際慣例來辦事,有很多慣例對我們是非常有利的,當然也有一些對我們不利。不管怎樣,有幾個方面肯定要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湯說,“這些機會對中國意義重大。但是,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我們就要盡快做好各種各樣的準備。”
當這個機遇來的時候,第一,我們到底要什么?在這種新的規則里面,什么是我們未來30年、50年的最大利益,我們要什么,我們為什么要這些東西,以及我們怎么樣去參與?
湯敏建議說,“這些很多很多的技術上的細節,如果我們準備不好的話,一旦開始重新談判了,或者說要求我們提出我們的建議的時候,我們拿不出很好的東西來,就可能喪失機會。我想在目前金融危機的時候需要再往前多想一步,早走一步,這樣才能處于有利的地位。”
(中國日報記者 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