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還鼓吹說,只有美國有能力盡快控制并指揮海地首都太子港的機場;只有美軍的無人偵察機和監視衛星能夠全面掌握海地災情;只有美軍才擁有足夠的戰艦和飛機去執行物資運輸和分發任務。該文引用曾在伊拉克戰場服役的美軍上尉卡彭特的話說:“美國軍人當然首先是一名戰士,但我們同樣具有強烈的同情心,而且這也正是我們想要展示的一面,一名富有同情心的戰士可以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p>
18日,該網站更是刊出了題為“海地人期盼美軍救援”的報道文章,稱遭受地震折磨的海地人不僅沒有對美軍的“介入”感到憤怒,而且還有很多海地人都在熱切地期盼著美國這個巨人“盡快趕到并全面掌管整個國家”。該文章還引用眾多海地人的話來證明上述判斷,其中一位英語老師甚至高呼:“海地是美國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奧巴馬來接管。”
文章在最后承認,盡管如此,美軍在海地的全部任務目標以及他們可以干什么、被部署到海地什么地方等都不十分明確,甚至連總共會派遣多少兵力也無人能說得清。
*** 批評質疑之聲四起
早在17日,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就曾表示,美國是在打著救援的幌子實施暗中占領海地之實。查韋斯說:“海地缺少的并不是槍支,美國應該提供的是醫生、藥品、燃料以及戰地醫院,而不是企圖趁機占領海地?!?/p>
無國界醫生組織也指責說,太子港機場目前已完全處于美國軍隊的控制之下,該組織派往海地的5架滿載緊急醫療物資和醫生的飛機因得不到美軍的允許而被迫改降多米尼加共和國。“在當前情況下,運輸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飛機應該獲得優先降落的待遇,但實際上,自地震發生以來,順利降落太子港機場的飛機中有40%為美國軍用飛機?!?/p>
負責人道主義援助工作的法國部長若昂岱18日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指出,聯合國應該調查并澄清美國在海地究竟充當了什么角色,“國際援助的目的是幫助海地,而不應該是占領海地”。若昂岱還透露說,為了保證一架法國撤離班機的順利起飛,他本人曾在太子港機場控制塔與一名美國指揮官扭打起來。
法、美兩國與海地的淵源都很深,自1697至1804年的一個多世紀時間里,海地是法國的殖民地。自1915至1934年,海地又處于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掌控之下。
面對眾多批評與質疑之聲,美國官方不止一次地解釋說,美國軍隊進入海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開展人道主義救援而不是入侵。16日,作為自地震發生以來到訪海地的最高級別外國官員,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與海地官員會談后表示:“我們的工作是為了幫助他們,而不是取代他們?!?/p>
*** 真實意圖有待觀察
一些國際問題研究專家對美國在海地救援中所發揮作用的分析亦不盡相同。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導師時殷弘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中美關系史研究會會長陶文釗等為代表的大部分專家認為,由于地緣政治和歷史傳統等原因,美國在海地擁有巨大利益。在如此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面前,美國的積極介入無可厚非,而且在海地目前的混亂狀態下,救援工作的確需要講求效率與秩序,希望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為此做出更大努力與貢獻。
至于美軍大舉進入海地的真實意圖還有待繼續觀察,特別是要看美軍在緊急援助工作結束以后將如何表現。與此同時,聯合國應該在海地救援中發揮更大作用,真正肩負起在國際人道主義援助行動中的組織協調工作。
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美國政府此次“大動干戈”的確非同一般,考慮到當前美國面臨的一系列國內外難題,美軍進入海地的真實目的或許并不那么單純。
包括海地在內的加勒比地區,一直存在著“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的說法。奧巴馬政府的此次快速反應的確可以使美國的國際形象改善不少。更為重要的是,海地地處加勒比海的中心,扼守該地區石油運輸國際航道之咽喉,因此確保對其控制,對美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來源:中國日報網 柳洪杰 編輯:劉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