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統籌好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
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隆隆炮聲中,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曾淪落到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從那時起,“富國強軍”一直是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歷史期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
安全與發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需求;富國和強軍,是一個國家發展騰飛不可或缺的兩翼。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強大的基礎,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穩定的保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必須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又要以強大的國防力量作后盾。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國防現代化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無法保障。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的重要體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現的重大戰略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國民經濟的總體實力和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與人民需要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決包括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內的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在本世紀頭20年的戰略機遇期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較快的發展至關重要,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首要任務,也是夯實國防建設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依托。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放松,牢牢把握當前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大局,軍隊必須在這個大局下謀劃自身的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將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歷史經驗多次證明,和平不可能依賴他人的賜予,只有軍隊強大國防鞏固,才能為發展提供可靠的戰略支撐,才能維護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才能爭取到盡可能長的和平建設時間。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軍事因素對國際戰略格局的影響在上升,國防實力對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國家利益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制約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安全威脅的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對我國安全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加大了我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壓力。臺灣當局頑固堅持分裂祖國的立場,已成為影響和威脅我國安全的最大隱患。當前我們面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機遇期,既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黃金發展期”,同時又是面臨諸多安全威脅與挑戰的“矛盾凸顯期”。隨著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在全球范圍的戰略利益不斷拓展,對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世界軍事強國的軍隊信息化優勢日益增強。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安全環境、以及日益增長的國防需求,中國作為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社會主義東方大國,具備強大的國防力量,是維護國家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于整個國家建設大局,是以一定的實力為前提和基礎的。能戰方能言和。軍隊只有具備了相應的實戰和威懾能力,才能為國家的和平發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構建穩定的安全環境。目前我軍現代化建設處于機械化任務尚未完成、同時又面臨信息化挑戰的特殊發展階段,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較大的軍事技術差距,亟待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現代高技術條件下防衛作戰能力。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才能從容應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把握戰略主動權。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是實現富國與強軍統一的關鍵環節
我們黨歷來注重從戰略全局和發展大局出發,把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促進富國與強軍的有機統一。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把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之中。胡主席強調指出,統籌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既是強國之道,也是強軍之道。按照胡主席的指示精神,增強大局觀念、戰略觀念、系統觀念,對于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實現富國與強軍的有機統一尤為重要。
首先,要確立科學發展觀在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其中就包括統籌好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籌劃、科學組織、科學實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發展步伐。尤其要用更加寬廣的戰略眼光來審視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問題,使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實現更加科學有序的結合。
其次,應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和實施國防和軍隊發展戰略。通過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多方面的努力,真正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與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相一致。籌劃國防和軍隊建設,確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步驟,既要考慮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需要,又要考慮國家經濟承受能力和科學技術的支撐能力,增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第三,用大系統的思想,推動富國與強軍的有機統一。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國防和軍隊建設,都是一個由多個部分構成的復雜的大系統。應科學確定兩個建設相協調的分階段目標和重點,合理地規劃相應的資源投向投量。各個分系統應根據在大系統中的定位,考慮和籌劃本系統的建設,提出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應與大系統的要求相一致,與其他分系統建設相協調。既要注重兩個建設相結合的整個大系統的平衡協調,又要注意充分發揮各個分系統的特有優勢,促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實現動態的有機結合。
·構建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是實現富國與強軍統一的制度保證
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重在從完善運行機制和加強制度建設入手,促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在結構、布局、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內在結合。從而使國防和軍隊建設更有效地依托國家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充分地發揮國民經濟對國防建設的基本支撐作用,從體制機制上保障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之中。
從戰略層面上推動軍民兩用技術的融合發展。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民用技術與軍用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許多民用技術成果具有很高的軍事應用價值,一些軍用技術也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這類兩用技術的發展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高度關注。我們應從國家戰略層面,對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作出專項規劃,加快制定兩用技術標準,加大兩用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軍民兩用高技術的開發及其產業化,從而使兩用技術成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技術支撐點和強大推動力。
注重通過實施具有經濟和軍事雙重效應的重大工程,帶動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整體躍升。例如我國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都有效地促進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互動發展。在當前新技術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過程中,這類重大工程依托關鍵性尖端技術的突破,對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更趨顯著。
國家大型民用基礎設施建設,應兼顧國防建設的需要;國防項目建設也要盡可能做到軍民共用。在國家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通信線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戰時部隊機動、武器裝備調運、軍事通信,以及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的需要。國防項目建設也要盡量考慮經濟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平時期國防資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國防項目、軍事設施對經濟建設的服務支援作用。要以法規的形式,約束和規范基建項目的軍民雙向兼顧。
在經濟布局上兼顧國防原則和經濟原則,努力構建有利于軍民產業之間互動的空間結構。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布局,既要注意形成縱深梯次配置,提高其戰時的安全性;又要與當前國家宏觀經濟布局向中西部縱深地區推進的幅度相銜接,注意與相應的民用產業群的布局聯系,提高軍民產業互動的布局效益。
同時,充分利用國民教育系統,加強軍事人才基礎素質特別是科技素質的培養,擴寬軍地之間人才兼容、儲備、交流的渠道,努力實現“寓才于民”;軍隊后勤保障要依托國民經濟體系,不斷提高后勤的社會化保障水平,減輕軍隊辦社會的負擔,使軍費投入更好地集中于軍隊承擔的主要職能上。
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動力,也是軍隊發展的動力。改革同樣是建立和完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重要推動力。當前國防建設領域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增強市場機制在國防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調節作用。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國防經濟領域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既有利于加速軍品市場主體培育的進程,使之增強對市場經濟大環境的適應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民用企業進入軍工科研生產領域的長效機制,使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方針的貫徹具有體制性保障。(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