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理念差異,決定總體特點有別
縱觀上述美俄艦艦導彈性能,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作戰物件不同,發展理念差異,美俄艦艦導彈總體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美軍艦艦導彈的總體特點
通用性、隱蔽性好。總體來看,在通用性方面美軍略勝于俄軍。“魚叉”可一彈多用,大大節省了研制經費。本身可用作空對艦、艦對艦或岸對艦的反艦導彈已有多種,但既可用作空對艦和艦對艦、又能用作潛對艦的反艦導彈目前還只有“魚叉”一種。該導彈適應性好,可從多種平臺發射,因此能大量裝備部隊,迅速形成戰斗力。其發動機進氣口潛隱彈體內,適合潛艇標準魚雷發射。導彈水下發射運載器是一種無動力運載器,在水下運行無聲音,隱蔽性好,不易被發現。
實戰經驗豐富。在現有同類艦艦導彈中,“魚叉”導彈在海戰中使用最多。其首次使用是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使用該型導彈擊沉了伊朗護衛艦和快艇。1986年3月的雪特拉灣沖突中,美國海軍A-6E攻擊機與“約克鎮號”巡洋艦分別用“魚叉”擊沉了3艘利比亞快艇。1988年美伊沖突中,“魚叉”導彈再度重創伊朗海軍艦艇。海灣戰爭中,沙烏地阿拉伯海軍發射的“魚叉”導彈擊毀了伊拉克在波斯灣北部海面布雷的一艘軍艦。總之,“魚叉”艦艦導彈以其優越的作戰效能,受到了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海軍的青睞。
發射模式多樣。發射模式多是美軍艦艦導彈的一大特色。“魚叉”導彈通常以RBL(Rangeand Bearing Launch)模式發射,此時目標的方位與距離資料在發射前即已輸入導彈的數位電腦內,可由載具與目標的距離選擇尋標器掃瞄方式,在導彈已貼近目標時,尋標器才開始運作,以免敵艦的電子戰系統偵測導彈的掃瞄電波,采取反制措施;使用越小的視窗模式,就需越精確的慣性導航資料,受電子反制的機會就越小。“魚叉”導彈另一種發射模式為B0L(Bearing
Only
Launch),在只掌握目標方位,但無正確距離資料時,如對付遠距離目標就通常采用此種模式。采用BOL模式時,尋標器在巡航時即己打開,并向左、右45度進行掃瞄,在慣性導航期間掃瞄一段時間后,如果尚未發現目標,就轉換成預先設定的掃瞄模式,如果再沒發現目標,則啟動自毀裝置。
精度高,亞音速。美制“戰斧”、“魚叉”導彈均配有GPS復合制導,具有較高的攻擊精度。從“魚叉”導彈發展改進的歷程來看,主要集中在軟體和新型導引頭的研制方面,以提高在硬殺傷和軟殺傷對抗環境中的生存能力。注重發展和提高導彈的目標分辨能力、敵我識別能力、作戰破壞評估能力以及飽和攻擊和再次攻擊能力等。但美制艦艦導彈飛行速度低、易被攔截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如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人僅用沖鋒槍這種單兵武器就攔截、擊毀了多枚“戰斧”導彈。